2021
2020
2019
2018
- 貧窮線與青年瀕窮
- 具雄厚無形資本經濟體的管治政策
- 「明日大嶼」願景:成本效益的上佳選擇
- 無形資本經濟崛興
- 公營房屋出租市場與增加房屋供應
- 香港與新加坡資助出售房屋 : 產權有別之影響
- 如何增闢發展與住宅用地
- 公營房屋、房屋階梯與公眾利益
- 全民受惠的公營房屋出售方式
- 解決房屋問題即時見效方案
- 重新審視財䇿取向
- 何故私樓單位面積愈來愈細小?
2017
- 香港與「超全球化」
- 社經前瞻二十年
- 如何解讀回歸20年經濟表現
- 房屋政策的轉捩點–六七暴動始料不及的後果
- 房屋政策的轉捩點與六七暴動遠因
- 紓解絕對貧窮與相對貧窮
- 資訊樞紐、普通法與大灣區發展規劃
- 追求收益與遏止炒風引致低估風險
- 全球經濟融合、科技發展與經濟表現
- 新經濟中的科學與博雅教育
- 政策局長、公務員與延付補償金
- 未來五年土地與房屋政策之我見(下)
- 未來五年土地與房屋政策之我見(中)
- 未來五年土地與房屋政策之我見(上)
- 新社會知識型經濟與當政者思維
- 規管樓價細說從頭
- 民粹時代的保守財政預算
- 「阿羅不可能定理」與泛民選委歸邊
- 自由市場加劇社會不均?
- 投資創繁榮的經濟觀
- 特首選舉與政治左派
- 億萬富豪與國家
- 從房屋問題入手解決經濟不均促繁榮
- 樂施會的繆誤何在 – 未來五年應扭轉「瀕窮」而非「貧窮」
- 未來五年可以克服甚麼樣的經濟不均
- 何以房屋需求不斷颷升
- 黑天鵝與亂之道
2016
- 從「法系淵源」角度解構人大釋法
- 選委選戰後的政局生機
- 身份的浮動性
- 美國食糖配額與古、菲國運
- 美國經濟增長的盛衰
- 美國的政局重整與宗教復興
- 身份認同與民主黨的蛻變
- 身份認同與共和黨的蛻變
- 規管專制之「俘虜論」
- 重新洗牌的美國政局
- 佛利民時代的全球化效應
- 貧窮、不均與荷里活廣場的曙光
- 發展規管與房屋短缺
- 規管從嚴與樓價趨升
- 如何破解新界發展的僵局
- 立法會選後反思:政局現況與因由
- 讓的士業發揮價格作用
- 全民退休保障的邏輯與前路
- 為何「尋租」活動在香港越見氾濫?
- 尋租如何窒礙競爭、增長與自由
- 促進競爭須從政府規管入手
- 私有產權的課稅、規管與充公
- 「民粹民主」和「自由民主」制度下的自由
- 為何應增加大學學費
- 教育與服務型經濟
- 女性經濟地位提升的前因後果
- 香港女性抬頭
- 租住公屋對勞工市場的效應
- 「星空奇遇記」與「後現代」世代
- 世代間社經鴻溝的兩種解說
- 政改與民生
- 香港青年社運與德國歷史淵源
- 自由主義的三種面貌
- 歷史主義、後現代主義、政治暴力與人心封閉
- 封閉心靈與政治暴力
- 政治暴力與社經轉型
- 「流氓資產者」與「流氓無產者」
- 暗藏玄機的負利率
- 聯繫人與新創企業:香港的基因
- 香港作為新創企業樞紐內行人、聯繫人、推銷員的優勢
- 公屋戶家庭破碎、貧窮及不滿現狀困境
- 固定匯率、經濟危機與激進民粹政治
- 創業低潮何時了
2015
- 退休保障政策的社經考慮
- 聯儲局加息的玄機
- 規管、尋租、創新與經濟增長
- 法系淵源與香港的危機
- 從經濟學角度看價值與對錯
- 「錢非萬能」初探
- 收入不均·「全港性系統評估」 · 洗碗工人待遇· 教育回報率日高
- 積極不干預政策與創新
- 積極不干預政策作為管治策略
- 打破貧窮率飆升的假象
- 收入、健康與安逸人生
- 中、英、法三國法制溯源
- 民法、普通法與社會控制
- 普通法、民法與金融市場發展的關係
- 改革強積金制度刻不容緩
- 如何化解高齡貧窮隱憂
- 香港教育過份擴張?
- 規管過度扼殺的士業
- 新界發展與英國殖民管治特色
- 公義防線 四面楚歌
- 香港亟需民主選舉
- 價格理論邏輯與零售經濟學
- 普選特首 誰最擔憂?
- 規管無度 發展受制
- 既得利益 民主之患
- 民主發展研究對香港政治僵局的啟示
- 高地價現象的規管枷鎖
- 非「袋住先」,乃一步一腳印
- 李光耀的政治寶鑑
- 1980年前後成長的世代 –– 公營房屋與離婚趨勢的影響
- 1980年前後的教育機會
- 幼兒教育、經濟增長與社會不均
- 個人遊與三K黨 –– 迷局與真相
- 再談香港的高地價現象
- 非理性政治的浪漫根源
- 香港的工作時間是否過長?
- 中國官員貪污現象之今昔
- 希臘與香港 – 理財異法、政治同途
- 吸納移民回流 免蹈日本覆轍
- 非牟利機構的競爭與透明度
- 誰是科技新紀元的大僱主
- 先同化、後叛亂的歷史探源
- 「一人一票」不如「二次方買票」
2014
- 年晚中環隨想
- 時間與金錢充裕的因與果
- 2017年普選機不可失
- 論世代矛盾與青年向下流動趨勢
- 九個理由向民粹式民主說不
- 「佔領運動」與「民粹式民主」之剖析
- 民主政制能否解決社會積弊
- 創業精神與工作人口老化轉勢在望
- 發人深省的《蒼蠅王》寓言
- 重拾政改動力 如期普選特首
- 置業能力與青年抗爭行動
- 只有由普選產生的特首才可解決社會矛盾
- 佔中運動感言
- 自下而上:泛民政改論說
- 對民粹主義的憂慮
- 香港民主政制發展的三大主流論說
- 香港民主政制發展的三大主流論說
- 扶助貧困長者何須全民退休保障
- 扶助貧困長者何須全民退休保障
- 33360億房屋資本財來有方
- 13學者宋恩榮:名單制非京官授意認曾向京官介紹原方案
- 13學者憂政改拉倒釀災難「社會決裂易滋生暴政失經濟優勢」
- 威尼斯何以淪為博物館?
- 行政長官政改報告不宜急就章
- 義大利歌劇院 –– 澳門與拉斯維加斯的楷模
- 迎戰廿一世紀來勢洶洶的貧富不均浪潮
- 人力資本投資讓香港被新加坡比下去
- 規管何價 –– 皮格提暢銷書揭示的地產困局
- 增強提委會代表性以求政改突破
- 透過改革功能組別增強民主性
- 從「九成九大眾」檢視教育與收入的因果關係
- 最高收入1% 與10%的天王巨星效應
- 貝加教授對經濟學及芝加哥學派的不朽貢獻
- 悼念我敬愛的老師 – 貝加教授
- 改善跨代流動性的要訣
- 美國與香港社會向上流動性的對照和啟示
- 特首選舉與政改發展兩極化
- 改革功能組別與開放代議政制
- 從功能組別與地方選區分野解構香港政制發展
- 行政長官普選和政制發展 (之一)
- 解決自由社會人口老化致財赤爆發之道
- 公共醫療開支日增下平衡預算之道
- 自由社會長遠開支日增下平衡預算之道
- 記兒時逸趣 頌婦女懿德
- 福利國家冒起引發的惶恐心理、經濟危機與政治聯盟
- 透視小眾專制下的社政困局
- 社福禍根探源:「聚眾專制」與官僚塞責
- 「瀕窮」邊緣:經濟機遇的紓困作用
- 雙軌解貧?重新分配與經濟增長
- 貧窮線 • 貧窮戶所享公屋資助的價值
- 比特幣與加密電子貨幣的新浪潮
- 對美國奴隸制、富士康自殺案與三中全會的反思
- 解構離婚趨勢對收入不均造成的扭曲效應
2013
- 正視離婚、貧富懸殊、中產式微趨勢
- 從教育與人口着手加強人力資本
- 阿當史密斯的倫理道德觀
- 阿當史密斯歷久彌新的經濟觀
- 人口變質的世紀挑戰
- 迫在眉睫的人口問題
- 再創香港奇蹟
- 離婚、再婚與長遠房屋策略
- 高斯對管制光害問題與維護郊野公園的高見
- 香港教育、離婚與住戶收入不均的關係
- 香港教育與收入不均的關係
- 政策與人力資本如何影響新加坡與香港的增長差距
- 聖士提反女中直資風波與英基撤資的迴響
- 貧困、跨代社會流動力與人力資本投資
- 貧困、財富不均、跨代社會流動力與資本巿場不完善性
- 「白居二」單位為何以市價發售?
- 我與芝大半生緣
- 從摩爾觀點看中國現代化之路
- 摩爾論共產主義如何在中國落地生根
- 造就中國革命契機的地主與農民
- 摩爾論獨裁與民主
- 全方位扶貧攻略 成敗還看「第三界別」
- 從經濟學角度探索扶貧(一)
- 公務員退休長俸的防貪作用
- 破舊而未立新的社、經、政困局
- 社經政策矛盾對香港前途有何影響?
- 社經政策原有平衡關係亟待重建
- 香港奇蹟已經幻滅?(二) : 經濟、社會、政治 –– 三大制度形成的秩序
- 香港奇蹟已經幻滅?
- 林肯的語言權術與道義原則
- 林肯語言權術的政治經濟
- 林肯的語言權術與共和時代的誕生
- 收入、開支、儲蓄與貧窮線的關係
- 香港建造業現況分析與前瞻
- 如何制訂貧窮線 (下) –––– 以年齡為釐定貧窮標準的依據相對公平
- 如何制訂貧窮線(上)
- 本地職場可有性別歧視?
- 房屋、退休與經濟 — 家庭儲蓄及投資下一代至關重要
- 家庭經濟學與同性婚姻
- 不工作的價值及其政策後果
- 競爭法作用何在?
- 紀念熊彼得和佛利民的資本主義論 (二之二)
2012
- 紀念熊彼得和佛利民的資本主義論 (二之一)
- 最低工資對家庭收入分佈有何影響?
- 最低工資為何有損經濟?
- 長者生活津貼抑或全民退休保障?
- 由貿易王國淪為博物館 — 威尼斯
- 長遠房屋策略和港人港地 — 讓八成市民自置居所(下)
- 長遠房屋策略和港人港地 — 讓八成市民自置居所(上)
- 香港、新加坡、利馬的城區住房發展對中國的啟示
- 勾地制如何導致「贏家當災」?
- 1980年代中期以後之長遠房屋策略
- 1980年代中期以前之長遠房屋策略
- 夾在新加坡之路與利馬另類途徑之間
- 利馬的另一條路、菜園村與新界東北
- 公營房屋小型單位的低效益災禍
- 住宅狹小和公營房屋計劃所造成的不公平現象
- 香港的住宅為何那樣狹小?
- 居屋第二市場升溫
- 聯匯、本地穩定性與雙重融合 — 聯滙彌足珍貴 應予妥善持守 (二之二)
- 與內地的經濟融合 ––– 聯匯、本地穩定性與雙重融合(二之一)
- 與內地的經濟融合 –– 勝利之城的人口與貧窮
- 由雙非孕婦與居留權看與內地的經濟融合
- 從多纖維協議的成功經驗看與內地的經濟融合
- 全民退休保障的經濟後果
- 香港能否負擔高齡社會保障計劃?
- 公共醫療的資助問題
- 香港深層次矛盾根源(下)
- 查找深層次矛盾的根源(上)
- 為平等、成長而施教
- 政治經濟學淺說
- 核心價值、功能組別與民主原則
- 經濟競爭與結構轉型
- 試論創意與創新型經濟
- 樓價緣何高企?
- 聯滙下的外來震盪與價格穩定
- 中港邊界的滲透度 – 香港在中國蔭下的成長路:歷史回顧(下)
- 香港在中國蔭下的成長路:歷史回顧(上)
- 芝加哥經濟學家的心路歷程 ── 從社會工程師轉向科學的傳教士
- 芝加哥學派的心路歷程 —— 由熱心建言轉向政治經濟學
- 由D&G、Apple與Nike 的「歧視」行為經濟學講到中港關係
- 芝加哥經濟學派的創意
- 芝加哥經濟學派的假設和預測
- 芝大經濟學派是如何崛起的?
2011
- 自由主義與民粹主義角力
- 徵稅、規管與理性的政客
- 德國與歐洲:千年淵源於今猶在
- 歐洲經濟的未來去向
- 歐洲的全球貨幣、地方政治與區域失衡
- 新樓預售為何會有炒賣(二之二)
- 新樓預售為何會有炒賣(二之一)
- 貨幣寬鬆、貨幣緊縮與市場貨幣學說
- 全球經濟整合與香港住宅財富的分佈
- 試論房屋政策與社會公義
- 從大蕭條與大衰退看政府的失誤(第二章)
- 從大蕭條與大衰退看政府的失誤(第一章)
- 公營房屋 —— 有效穩定社會機制(第五章)
- 長空無二: 評王于漸活化公營房屋市場之建議
- 香港與內地公營房屋政策(第四章) — 釋放「封存地價」 解放「公屋房奴」
- 香港與內地公營房屋政策(第三章) — 析香港與新加坡公營房屋政策的異同
- 香港與內地公營房屋政策的核心考慮(第二章)
- 香港與內地公營房屋政策的核心考慮(第一章)
- 奧巴馬 – 再不領導,巨星不再
- 知識型社會的政治
- 知識型社會的挑戰
- 從藍領工人到知識型工作者
- 企業社會責任:回饋香港社會所需
- 從中東發展滯後看企業社會責任
- 持份人對企業社會責任的三種看法
- 何謂企業社會責任 –– 確有需要?為何需要?
- 「鐵馬」與經濟成長的戰略因素
- 全球經濟重心向東移
- 從南非種族隔離根源到最低工資弊端
- 城市、人力資本和經濟發展
- 多元與偶爾的無序:偉大城市的奧秘
- 改革資助房屋有理
- 如何擺脫房屋窘境?
- 香港面對的人口問題和相關課題
- 給農民工提薪便已足夠?
- 香港政策環境的矛盾
- 試論革命的「驚奇因素」:為何會是突尼斯和埃及?
- 香港的財政政策仍最明智
- 新五年規劃需要什麼創新?
- 意大利歌劇院——拉斯維加斯和澳門的先驅
- 中國經濟會否放緩?
- 制訂競爭法宜三思
- 競爭法之能與不能
- 最低工資影響就業與貧窮
- 十年回報偏低 強積金有待改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