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至今,各種文明此起彼落,小邦大國交互盛衰,箇中跌宕起伏,既令人驚嘆,也叫人唏噓,每多發人深省。近年這方面頗有些引人入勝的著作(見文末的參考文獻)。今天我會以公元1300年劃分回顧威尼斯的先盛後衰。
威尼斯憑着當時新生的政治包容性,孕育出最先進的開放自由經濟制度,一躍成為中世紀第一個有現代雛形的共和國。威尼斯的經濟崛起伴隨着有利成長的制度性創新,其後盛極而衰,正是由於公元1300年以後制度上失誤。這是一個靈巧外向的航海共和國如何淪為只供世人憑弔的博物館的故事。
意大利所在的亞平寧半島,在公元五到八世紀遭北方的「蠻族」南下征服;半島上的重鎮,唯威尼斯得以倖免。公元800年,歐洲歷經羅馬帝國崩潰後的衰敗,經濟逐漸復蘇。與此同時,查理曼大帝等君王重建強勢的中央集權。
合夥人分為「在地」「在海」
威尼斯在公元810年政治上獲得獨立。隨着西歐和東地中海的貿易日增,這個地中海中部獨一無二的「討海人」國度得享榮華富貴。由於這兩個因素,威尼斯商人在其後那兩個世紀富有起來,進而利用新近發現的經濟實力,推動政制改革,反過來令經濟如虎添翼。
當時長距離海上貿易的困難在於確保買賣合同得以落實。貨物隨船出海後,貨主也就對財產失卻控制,務須有新的商業形式和法律創新,以方便資本的調度和分配,以防未能完成買賣。其中最著名的創新是意大利文名為「colleganza」的有限責任合夥關係。這在歐洲其他地區稱為commenda,也就是後來大型聯合股份公司(great joint stock company)的前身,與其後十六世紀由西半球摩洛哥、西班牙伸展到東半球印度、印尼的伊斯蘭合夥合同相似。
Colleganza的合約模式包括兩個合夥人,一個「在地」(sedentary)駐守威尼斯,一個「在海」跟船出航;前者出資,後者負責押運賣貨收錢。通常主要由在地的合夥人出資,資金不多的年輕合夥人則負責跟船出海。旅途中損失的貨價由兩位股東按投資比例分擔,盈利按colleganza合同條款分享。這令一些既無資金、又無抵押的年輕人得以出海致富,成為當時社會晉升的途徑。參與貿易者大增,造就了眾多白手興家的故事,但也見證了一些由富入貧的滄桑。
總督常插手商人業務
同樣重要的是,期內威尼斯發展出一套從商的法律和司法架構。當時作為商業交易原則和規條的《商人法》(The Law Merchant)即源於商人(merchant)和貿易商(trader)行規,並非來自任何一個邦國的司法管轄權,後世公認為現代商業法的基石。從遠方商旅間的糾紛交由行內人開庭裁決即可知,商人法直接回應了長程貿易的需要。
開放競爭經濟,加上憑貿易致富的新貴家族施壓,威尼斯的政制日益開放。先是1032年成為共和國,終結了民主為名、世襲為實的總督制(Dogeship);繼於1172年建立議會,作為立法的根源。
在1032年以前,威尼斯由於總督經「公民大會」(General Assembly)選舉產生,贏得了民主的美譽。但這個號稱全體公民的大會,實則受一批豪門主宰——足足有兩個世紀,總督人選由三大家族包辦。號稱民主,實為世襲,而且權力不受限制,總督出於政治之私,經常插手商人的業務,甚或有損商人利益,致政商衝突不斷。
直至1032年,商人的不滿達到臨界點,群起推舉一位絲綢富商接任總督,同時制訂並落實選舉法,總督此後不得再指定接班人,世襲制告終。
此外,又增設「大公會議」(Ducal Council),由兩位法官組成,專責防止總督攬權獨大。總督權力受控後,商人利益得到保障,海上貿易不再受長官意見左右。總督處事須徵詢兩位法官的意見,即使私人事務,亦須遵從司法的決定。此變革是透過對財富與權力的分配,令長途貿易成為推動制度創新的主要動力。
經濟擴張帶來政改的壓力,1171年總督遭人謀殺,令壓力一發不可收拾;所形成的權力真空隨即由議員(councilors)和幾大家族所填補。七個月後,新憲法出籠,自此以選舉產生的「理事會議」(Great Council) 成為共和國的核心權力來源,職責包括選舉總督。
政制有三大創新
理事會議由法官等公職人員構成,但以貴族為主。此外,由理事會議抽籤產生四人,組成提名委員會,負責每年提名一百名新成員加入理事會議;理事會議接着遴選兩個次級議會參議院(Senate)和四十人會議(Council of Forty)的成員,分別肩負一定的立法和行政職責。
特別值得注意的是理事會議之於大公會議的角色演變,其中標示三項威尼斯政制的創新:
一、 理事會議負責遴選大公會議(Ducal Council)的成員,由起初二人增加到六人。
二、 另設會議負責建議總督人選,成員由理事會議抽籤產生,雖然人選須經公民大會認可,但由於只提交一個人選,故實際上等如是由負責建議的會議決定人選。
三、 新總督就任時須宣誓以限制權力,例如不得侵吞國家財產、不得主持針對總督本人的控訴。這類限制與日俱增。最後,總督不但要服從法官,甚至所有決策都要交大公會議批准。大公會議的一項職責是看管總督,確保其遵從理事會議所有的決定。
威尼斯落實上述政改後,商船和海軍實力大增。1082年,在東羅馬帝國首都君士坦丁堡(現土耳其首都伊斯坦布爾)獲得大量經商特許權。市內的威尼斯人數以萬計,有自己的僑民區(Venetian Quarter)。由此可見,開放競爭型經濟與包容性政治制度實在是相輔相成、相得益彰。
政改更帶動了一系列其他制度的創新:法律上產生獨立的法官、法庭、上訴庭和新式的私人合同和破產法。這些新制度又帶來法律上新的商業形式和各類新的合同;金融方面也緊隨步伐,現代銀行的雛形宣告誕生。威尼斯至此達致全面開放競爭型經濟與包容性政治制度,看似勢不可擋。
不過,進步的同時也帶來張力。威尼斯經濟發展,隨之而來是已故經濟學者熊彼特(Schumpeter)所謂的「創造性破壞」(creative destruction)也暗中醞釀。每逢有一批具創業精神的年輕人透過colleganza等經濟渠道致富,也同時分薄了眾多老行尊的利益;後者不僅利潤受蠶食,政治權力也遭到挑戰,理事會議裏的大老總想關上大門,不再接納新人。這個發展把威尼斯導向衰落。
理事會議每逢年初決定該年的成員,方法是年底隨機推舉四位選舉人,負責為來年提名一百人,而一獲提名即自動入選。但1286年10月3日那天,有人建議修例,由自動入選改為由豪門控制的四十人會議多數票確認;換言之,精英階層要求對獲提名的一百人擁有否決權。這項建議被否決,但兩天後的另一項建議則獲得接納:獲提名的一百人除了父親或祖父曾任理事會議成員者可自動入選,其餘交由大公會議認可。10月17日又通過了另一項改動:理事會議成員的任命須經四十人會議、總督和大公會議通過。
理事會議變相世襲
1286年的政爭和修憲是威尼斯「封閉」(「La Serrata」)的開端。1297年2月更決定,此前四年內曾任理事會議成員者自動獲得提名並入選,提名新人要經四十人會議批准,不過只需十二票;1298年9月11日後,現任成員及其家人更毋須確認。理事會議至此基本上對外來者關上大門,初始成員變相世襲,類似貴族。精英階層進而在1315年給自己頒發金證書(Libra d’Oro, Gold Book),正式成為貴族。
白手興家的年輕人好不容易才獲得點權力,不甘就此失去。1297-1315年,政治張力有增無已。理事會議的做法是把成員由450人增至1500人,以收納聲音最大的反對者;但與此同時壓制不滿,1310年起設立警察,以打壓來鞏固新的政治秩序。
繼上述的政治封閉,理事會議進而擴至經濟封閉。封閉式壟斷經濟制度伴隨着獨專的政治制度,連帶當初令威尼斯得以致富的colleganza合同也遭禁制。這也許不難理解,Colleganza有利新進的商人,不為建制精英所喜。這只不過是邁向封閉式壟斷經濟制度的其中一步。
到了1314年,威尼斯索性把貿易國有化,由官方船隊包辦貿易。自1324年起,個人參與貿易須繳重稅,長程貿易變為貴族的專利。但精英階層的來源愈來愈窄,大生意由他們包辦後,貿易開始走下坡,由是展開了威尼斯沒落一頁。
威尼斯的人口變更反映了她的衰落;經濟擴張始自十世紀,人口由1050年的45000,至1200年增加一半至70000人,至1330年又增一半至110000人。當時城市的規模與巴黎相若,可能是倫敦的三倍;但接着回落,1500年的人口跌至100000。1650-1800年間,歐洲整體上人口激增,但威尼斯不進反退。
總督宮頂層是特工辦公室
威尼斯本來看似會成為人類第一個開放競爭經濟、且具政治包容性的社會,惜自毀長城。起初很好的政經制度變得封閉、壟斷和獨專,致使經濟由盛轉衰。時至今日,除了零星的捕漁業,唯一的經濟活動是旅遊;獻給訪客的不是貿易和經濟先鋒,而是意大利薄餅、色彩斑斕的玻璃器皿。即使今天瞻仰總督宮,仍然可以想像威尼斯封閉前的輝煌 –– 威尼斯已由經濟強國淪為博物館。
威尼斯的總督府有雙重的含義。作為中古時期的貿易中心,財富滿盈,除了大興土木,留下許多富麗堂皇的建築,還帶來了不少現代的制度。富商組成的議會就設在總督宮的大房間(Sala Maggiore),負責監督總督的一舉一動;這是威尼斯包容性的象徵。總督宮的頂層是隱秘的特工辦公室,特工隊成立於1310年,為那些靠抽剝外貿致富、圈子愈來愈小的豪門望族賣命;這是威尼斯封閉性的象徵。
參考文獻
Daron Acemoglu and James Robinson, Why Nations Fail: The Origins of Power, Prosperity, and Poverty, Crown Business, 2012.
Norman Davies, Vanished Kingdoms: The Rise and Fall of States and Nations, Viking Penguin, 2011.
Jared Diamond, Collapse: How Societies Choose to Fail or Succeed, Viking Penguin, 2005.
Frederic C Lane, Venice: A Maritime Republic,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 19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