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於二零一四年十一月十二日載於《信報財經新聞》)
近年來韓劇大行其道,是本地家庭熱門的晚間娛樂,回想30年前,電視觀眾的首選卻是無線電視的製作;香港的電視節目一度傾銷全球華語世界,也就是粵語流行曲風靡華語世界的黃金年代,可惜時移勢易,今天香港反要輸入韓國的電視製作。
香港人的創意那裏去了?
一般人都認為香港娛樂界自1980年代以後開始創意衰頹;創意對電視、電影、流行曲而言固然舉足輕重,對各行各業其實同樣不可或缺,它是所有新業務的奠基石,更是驅動經濟增長的重要元素。
1971年就業人口(不包括家庭傭工)中僱主百分比達2.6%,1996年升至6.7%頂峰,但在2011年滑落至4.8%。是否近年除娛樂界外,整體新創企業步伐出現放緩現象?
開創新企業,也不一定要倚賴重大的科技改變;一般所謂創意,只在於把現有產品或生產技術改頭換面,以配合全新生產環境,並迎合新興市場追求新鲜而已。
香港的粵語流行曲有不少正是從其他樂曲改編而成,包括歐西歌曲、中國民謠等,例如黃霑的創作就曾得益於嶺南傳統。當年不少流行的電視劇及電影作品,都取材自歷史故事或民間傳說,而由此產生的作品都是創作;而且每能迎合大眾口味,吸引大量觀眾。
五大條件 創業關鍵
推動創業活動通常包含五個因素:教育、市場經驗、舖租、技術勞動隊伍、融資。
首先,教育程度較高,學習進度自然較快,同時傾向率先採納新科技,例如有關採納新種子(如「雜交玉米」或「奇跡米」)的研究發現,教育程度較高的農戶往往較早加以採納;避孕藥的情況亦然:教育程度較高的女性,也較早採用這種節育方法。
其次,通過在職培訓累積的市場經驗,有助個人獲取於日後創業所需的生產技術及市場知識。
開創事業大都經歷屢敗屢戰的過程,才能覓得合適的經營模式。要繼續保持成功,需要在產品和工序方面不斷推陳出新,多所嘗試。租金支出和聘請技術員工都成本高昂,難免有礙業務創新,部分行業唯有藉集聚經營地點,以達至「溢流效應」(spillover effect),例如購物中心與旺地毗鄰,新創企業則依賴各項孕育支援;例如美國矽谷的成功,也需依靠來自世界各地的頂尖技術人員。
此外,新創企業需靠創新方式融資,銀行貸款對這類企業向有保留,即使願意提供協助,亦會有諸般苛刻規限,例如要求貸方把所有資產作抵押。創業基金公司、小額融資等各類新型貸款機構,則往往同時為新創企業提供管理及市場推廣的專業意見。
年齡結構 機遇所在
以上種種俱屬人所共知,不過其中一項重要因素經常備受忽略,就是就業人口年齡組合, Liang, Wang, and Lazear (2014) 最近發表有關創業精神與人口趨勢的研究結果,正好反映其重要性。該項研究以全球83個國家及地區的數據為樣本,發現當中人口的年齡中位數每下降3.5歲,其創業率就會相應上升2.5%。鑑於研究中各國平均創業率僅為6.1%,如此效應實在非同小可。
近50年來,大部分發達國家及地區的人口趨勢都歷經巨變,日本是其中明顯一例。該國生育率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未幾即劇跌,至1960年代更低於更替水平;現時日本生育率僅為1.3,處於全球極低水平,亦即每一世代人數將縮減40% 之多。
放眼歐洲,各國生育率亦於上世紀1950至60年代紛紛下跌,現時歐洲平均生育率只得1.6,亦即每一世代人數將縮減20%。在全球發達國家及地區中,唯有美國的生育率至今仍能保持更替水平;其他發展中的大國如中國,則呈現生育率低於更替水平的跡象。在可見將來,就業人口老化及萎縮趨勢將成為全球普遍現象。
日本一直把「迷失年代」(lost decades)歸咎於自1990年代出現的「創業精神真空」。日本300大上市公司的創辦年份中位數為上世紀1930年代末,美國則為1980年代初。究竟「真空」如何形成?年齡結構是箇中一大關鍵。美國等就業人口較年輕的國家,其就業者的創業精神就勝過如日本等就業人口較年長的國家。
香港人口正步日本後塵急劇老化,生育率亦只得1.2,相對之下,南韓的就業人口至今仍較年輕。至於年齡介乎20至64歲的人口年齡中位數,計日本43歲,香港41歲,南韓34歲,難怪南韓三星公司能超越日本Sony公司,躋身全球最具創意家庭電子用品生產商之列。
創業才能的兩大關鍵繫於創意和商業觸覺,創意隨年齡增長而下降,但營商技巧卻與身居要職的工作經驗成正比。換言之,一般年輕人未有足以在商場致勝所需的人力資本,而一般年事較高者則往往創意漸失。
得以晉身機構中決策高層的僱員,自能從中獲得有助創業的經驗;晉身高層的機會如何,則取決於就業隊伍的年齡結構。
一家公司若僱員整體較為年長,則年輕僱員往往難望取得管理經驗,因為高位多屬資歷較高僱員所佔,但在僱員整體較為年輕的機構,年輕僱員則有機會晉身高層。正因如此,一個國家的年齡結構足以對該國創業精神產生決定性作用。
社會愈年輕,也愈能夠為年輕及具創意者提供較多機會,獲取創業所需的各種技能。社會上就業人口中長者過多,難免有礙創業精神,除了因為較年長的就業人口一般創意較低之外,更重要的是長者佔據高位,亦會減少年輕人累積營商技巧的機會。
老化逆轉 重現生機
香港的人口結構所以與別不同,在於有極大部分人在二戰後才移居香港,1945年人口總數為60萬,1951年則已飆升至230萬。從上世紀60年代起,「戰後新生代」為本地工作人口注入大批生力軍,在隨後的1970及80年代得以一再出現創業浪潮,實拜其所賜。
不過,本地「戰後新生代」的生育率隨即驟降,部分原因在於期間就業機會湧現,大批婦女投入勞動市場,以致20至64歲就業人口的年齡中位數日漸提高,由1981年的32 升至2011年的40.6。就業人口日趨老化,正是自1990年代以來創業率日降的主要成因。
另一方面,隨着「戰後新生代」退休,創業活動日減的趨勢亦將結束,本地就業人口將可免進一步老化。
今時今日,香港不少年輕人都認為就業以及社會向上流動機會都極其有限。如斯悲觀的觀感,在很大程度上與戰後出現的不尋常人口結構有關。不過,本地就業機會即將重現曙光。【圖】中顯示截至2041年,本地成年就業人口的年齡中位數預計數字,以及僱主在就業人口中所佔百分比變化。
就業人口年齡中位數將回復平穩,不會持續上升。根據性別、教育程度、年齡組合作出的預測顯示,就業人口中僱主百分比將於2025年升至7%,若單以教育程度及人口趨勢計算,可望繼續維持在該水平。
當前勞工市場就業機會供過於求,延遲退休的誘因自然不少,其實更佳對策是增加教育投資、為扶掖新創企業推出另類融資安排,透過改建舊有建築及增建商廈,推出租金廉宜的舖位,安排退休前輩向新創企業人士提供指導及培訓,如此則明天必定更好矣。
放眼珠江三角洲,創業同樣機遇處處。根據官方人口數字,2010年深圳介乎20至64歲人口達838萬,其中年齡中位數僅為27.9歲。
我深信隨着就業人口年輕化,香港年輕人的前途可望好轉。
參考文獻:
James Liang, Hui Wang, and Edward Lazear, “Demographics and Entrepreneurship”, National Bureau of Economic Research, Working Paper 20506, 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