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於2017年2月22日載於《南華早報》)

 

香港過往經濟發展蓬勃,但近二十年來,驕人經濟增長逐漸放緩,未能受惠於繁榮經濟的年輕世代比例日增。

 

香港歷來的成功之道,對我們的兒女在未來數十年重拾繁榮,有何可作參考學習?

 

一個人得以享受優裕生活,關鍵在於:成長環境、工作及儲蓄習慣、投資慎重程度,以及個人運氣。此等因素可歸納為四大可經由投資獲得增長的資本類別:商業資本、金融資本、人力資本及物業資本。

 

建立新業務,通常須具備創意、擁有營商技巧和身居要職的累積經驗,亦須憑出眾的商業頭腦,才能贏得債權人和投資者—創業資金投資者、天使投資者及私募股權基金等融資者—的信任。

 

放眼將來,融資方式多會轉向金融科技方面,例如雲端融資(cloud financing)。香港在這一環受制於規管,落後於美國和中國內地。

 

我寄語有志創業的年輕人,若胸懷大計,不妨放膽一試,借助另類融資途徑,否則也可以如以往一般,向父母親友貸款,甚或借助配偶財力亦可;若無一可行,唯有寄望金融科技(fin-tech)能夠早日流行。

 

若自問毫無創業條件或根本無意創業,可考慮從創業有成者身上獲利,投資金融市場,憑著資產價格上揚,同樣可帶來可觀回報。

 

此外,投資者亦可跟隨Eugene Fama教授在「高效市場學說」提出的主張,單買全球股市走勢,管理費又最為相宜的基金,剩下祇需決定將多少積蓄投放股巿即可。若自問頭腦精明,大可自行選擇投資產品。

 

很多人的收入來自本身職業,靠本身的人力資本為主要賺錢本錢。人力資本愈豐厚,收入自然愈高。

 

教育和健康是人力資本的兩大首要投資,有助提升個人在工作和玩樂兩方面的表現。

 

現代人花在有償工作的時間日短,花在志願工作的時間反而增加。隨着人均預期壽命延長,一般人一生花在志願工作上的時間比例也有所增加。可以推論,將來在經濟活動中,不屬於市場經濟者所佔比例勢將逐漸上升。

 

未來經濟以知識為主導,並以知識工作者(knowledge workers)為骨幹。以往,知識帶來成功,但將來則只是必需具備以作嘗試的條件。

 

對於培育子女,家庭發揮重要的作用。家境優裕子弟從父母取得人力資本投資上的融資而早著先機,比家境清貧子弟佔盡優勢。

 

單憑此一因素就足以證明,政府及相關社會人士應支援弱勢家庭,協助他們在聰穎好學的幼年子女身上作出投資,提升社會整體向上流動性。

 

破碎家庭有損父母對兒童作出人力投資的能力,破壞子女福祉。

 

我對自己子女最語重深長的忠告,在於敬愛家人,擇偶審慎,多花時間維繫家人關係。

 

最後是物業資本。這可算是投資創繁榮中,最為輕而易舉。即使人力資本不足,以及對商業、金融投資缺乏冒險精神,亦能從物業投資中獲益。

 

在人力、商業及金融資本高度密集的經濟大都會,物業通常極具長遠投資優勢,因其升值潛力優厚。在施行普通法的城市,私有產權更受妥善保障。

 

可是,作為一種制度,按揭市場協助年輕人儲蓄、投資本港物業的功能,隨着21世紀按揭首期要求日高而告終,只有受父母資助才可免受影響,否則生活前景難免大打折扣,令年輕人備受打擊。

 

我對兒女的囑咐有四:努力工作,積極投入志願服務;投資人力資本;擇偶結婚,維繫婚姻(非純為子女,亦為自己着想);有生意頭腦就自行創業,否則在香港置業可也。

 

寄語當權和具影響力者:協助本地家庭和年輕人投資人力資本;切勿過於規管市場,阻礙機靈的年輕人創業;推行善策,減輕高首期的不良影響,以糾正資本巿場在置業融資方面的未盡善處。

Share 分享到:
Print Friendly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