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於2017年3月1日載於《南華早報》)

 

經濟自由及政治平是界定現代文明的兩大概念。自由市場的資本主義工業經濟,建基於保障私有產權的經濟自由原則;民主政制則建基於人人政治權利平等,並無與生俱來特權的原則。

 

然而這兩大並存概念,卻悠來隱含矛盾;不少人認為自由市場令不均現象惡化,左翼激進份子、進步主義份子以及社會自由派,從來就認定自由市場與私有產權應予廢除,又或由政府透過措施規管,以減輕經濟不均,並保障政治平等。

 

即使我輩經濟學人,亦有人抱持自由市場使經濟不均惡化的看法, 而Thomas Piketty、Paul Krugman、Joseph Stiglitz等更素以主張大政府、小市場知名。

 

由於一向以來敵視市場,不少左傾自由派認為市場不能減輕不均,並對市場擴展之勢多加責難,聲稱全球經濟融合,導致各國本地經濟不均更見嚴重,但實情究竟如何?不均現象加劇究竟由市場融合趨勢所致,抑或應歸咎於隨着科技發展,對高技術工人需求漸增,造成高技術工人與非技術工人之間工資差距日形擴闊?又或是因為低收入家庭的離異個案日增造成貧者愈?

 

若原因屬於後兩者,則即使全球經濟融合告終,亦不會減慢不均加劇趨勢。

那還有什麼其他原因?Piketty的研究顯示,發達工業國的經濟不均加劇,罪魁禍首乃是水漲船高的房屋資產以及不均的房屋擁有權。

 

至於香港,樓價自1980年代初開始升勢不斷,房屋資本擁有權成為不均現象及政府怨氣的首要根源。

 

2016年,私樓與公營房屋住戶比率分別為54% 與46%,私樓與公營房屋業主所佔全港住戸比率則分別為36% 與15%。公營房屋業主物業權益有限,因尚須向政府補地價,換言之,全港住戶中僅得36% 為真正自置居所業主。

 

除非公營房屋業權與租住單位全面私有化,否則全港有46% 的住戶未能在樓價升勢中分享房屋財富升幅,房屋資本不均只會揮之不去。

 

目前,一個四口之家申請居屋單位的入息上限為每月52,000元,全港約有80% 住戶合乎資格。

 

新加坡當地有80% 住戶已居於由政府提供的建屋發展局單位,其中近95% 為住戶自置,毋須一如香港般向政府補地價。新加坡已達標,但香港只能令46% 住戶得償所願。

 

香港市民難免滿懷怨氣。本地政治怨氣,主要處於中層人士,他們的政治呼聲最響、最為活躍,認為自身困境乃由建制精英掌控的政制所造成。

 

中等入息住戶現時境況頹唐,除因樓價高踞不下,更大原因乃無法借助按揭市場融資。

 

1991年以前,私樓的按揭成數高達九成,僅付一成首期已可置業。不過,當局恐防樓市泡沫爆破,現時須付最少五成首期。

 

下調按揭借貸成數也許有其經濟學上的理據,但卻令只有儲足首期的買家才可借助住宅按揭市場買樓。

 

一味扼殺按揭貸款市場,會粉碎有助中等入息與低收入家庭向上流動性的房屋階梯。這亦足以證明自由市場根本不會加劇不均現象,缺乏自由市場才會令不均現象惡化。

 

政府與其扮演中等入息和低收入住戶合夥業主的角色,倒不如改當待補地價的債權人,如此一來,待補地價可固定於原價水平,不再隨樓價飆升。政府實際上亦即為合資格的中等入息及低收入家庭恢復按揭貸款市場。此亦大大有助減輕不均,平息政治分化,令社會上人人受惠。

 

房屋資產在香港如此珍貴,若仍不肯為社會大眾着想,讓按揭貸款市場功能恢復正常運作,實屬罪無可恕!市場萬歲!

 

 

Share 分享到:
Print Friendly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