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於二零一四年八月七日載於信報財經新聞)

 

13名主力研究經濟的學者走在一起拋出政改方案,複雜的方案背後每個數字都力求結合各黨派要求。本報記者專訪當中三位核心學者王于漸、宋恩榮和劉佩瓊,由經濟談到政改拉倒的災難性。「書生論政」背後,是擔憂各黨只為自身利益空喊口號、擔憂社會決裂滋生暴政、擔憂香港威尼斯化失去優勢。王于漸稱:「香港可以既為世界、為香港、為國家,打造一個好好的經濟前景,點解要搞歪佢呢?好可惜。」

 

勿以對立方式玩民主遊戲

13 學者一向有定期聚會,身兼人大代表的理大前會計及金融學院副教授劉佩瓊表示,他們在去年底的飯局中開始討論政改問題,共識是社會不能達成普選會有災難後果,後來眼見社會瀰漫悲觀情緒,遂產生「做啲嘢」的想法。他們在今年3月正式着手設計方案,原方案在4月宣布,並於本周一宣布修改方案。

在學者眼中,香港作為國際金融中心的優勢未減,港大經濟學講座教授王于漸稱,香港是全中國唯一實行普通法的地方,法治優勢無可代替。不過,社會發展需要政制確定性,「5年就嘈一嘈,香港經濟一定唔得掂」,討論憲法社會消耗很大。

宋恩榮認為,香港成為人民幣離岸中心需要國家配合,發展得好對國家有利,但中央可以找其他地方發展。他說香港要看清自己角色地位,「唔好睇得自己咁重要」,中國已有很多發展問題,香港要「生性」不要不停踩界。

政改拉倒不但影響經濟,王于漸更擔心令社會決裂。他說原地踏步意味社會各界就最重要的遊戲規則也無法同意,往後5年只會「咩嘢都決定唔到」,而當決裂變成常態,政府會「議而不決、決而不行、行而不果」,若領導者不甘心,就會粗暴做事,滋生暴政。

王于漸說,現時「(公務員)出糧都過唔到(立法會)」,人民不滿社會問題未能解決時,暴政會被容忍,造就強人管治,破壞社會「有商有量」。

宋恩榮認同,以對立方式玩民主遊戲,很大可能會走向暴政,若是次政改拉倒,社會只會更分裂,以後肯定更難就政改達到共識。

不過,政改拉倒危機迫在眉睫,社會卻未找到出路。「搞咗成年先啱啱入正路,一直喺野外行緊!」王于漸理解政黨「唔入場」的原因,但各派在喊口號、動員群眾叫價,爭取公民提名等,都要「埋位」討論方案。宋恩榮批評現時坊間只顧發「sound bite」而非真正發聲,亦太着眼自己「出唔出到閘」。

 

提委會組成及提名程序是關鍵

三人指出,提委會的組成及提名程序才是問題核心,故13學者的方案重點在擴闊提委會的民主性,新增1200名民選委員,並以「名單制」排除不合理篩選。不過,宋恩榮說,原方案在4月發表「遲咗」,未能被「佔中」評定是否符合國際標準,而方案當時根本不獲社會重視,「冇人聽得入(耳)」。

13學者嘗試「中間落墨」,推動共識。被問對通過政改是否悲觀,王于漸稱中央取態不到他擔憂,但未到明年7月仍有希望,相信未到立法「都有人唔死心」,香港市民要「掌握命運、做好自己」,各黨各派應盡力提出實在方案,並解釋讓中央理解。

回到經濟問題,王于漸慨嘆香港經濟前景可以好好,「呢十多年來搞得唔係幾好,唔理佢(優勢)會消失,最後就冇咗」,並以曾是海洋共和國的威尼斯最後失色的歷史,說「最後歪咗好淒涼、好可惜」。

採訪、撰文:鍾健怡

 

 

 

 

 

 

 

 

 

 

 

 

 

提委會改革可套用功能組別

13學者方案建議提委會委員增加一倍至2400人,當中一半為新增的民選委員,提高認受性。方案倡議人之一的王于漸認為政改不應只談特首選舉,方案中的提委會改革,亦可套用於立法會的功能組別,將來普選功能組別,並讓有關議席更具代表性同時平衡地區選舉的弊端。

更具代表性及認受性

商界多憂慮民選特首會導致民粹主義,港大經濟學講座教授王于漸認為,憲法已制約香港的財政方針,重要是提委會及立法會富廣泛代表性作把關。他謂現時金融界在選委會只有十多票,但漁農界有六十票,「咪出咗事囉」。他謂特首要在提委會「攞票」,扭曲的提委會只會產生扭曲的承諾。

13學者方案着重改革提委會,王于漸認為,若成功令一半提委由民選產生,以後就不會走回頭路。他說提委會4大界別有功能組別的概念,現時堆填區、骨灰龕等議題不獲立法會支持,正暴露地區選舉問題,認為方案若成功,立法會可開放功能組別。

他以醫學界舉例,現在是「醫生選醫生」,但開放後醫生只擔任提名角色,任何人無論醫務總監、政客或長期病患者,只需獲若干醫生提名就能參選,選民則是全港對醫學界有興趣的選民。被問如何說服商界,他說商界也可尋找代理人,這只是平衡利益的問題。

王于漸稱,13學者未詳細討論立法會改革,但他兩年前已曾撰文討論這個改革方向,強調政制改革不能只討論特首選舉,不排除日後再發表立法會普選方案。

劉佩瓊:中央對港民情掌握不足

13學者之一的全國人大代表劉佩瓊直言,中央在處理政改有欠缺之處,對民情不夠掌握,有些建制派也未有如實反映民情。她預料月底的人大報告已完成,要最高層轉變只餘一周時間,希望報告留有空間。

學者曾會見港澳辦主任王光亞等官員介紹原方案,劉佩瓊說,雖然曾會見領導人,但跟中央溝通不足,時間和渠道也不足夠。她坦言中央欠缺對香港民情的研究,自言她有反映若政改拉倒,香港會無法管治,並透露中央也承認主要從憲法和法律上看問題。

劉佩瓊又批評,有建制派只向中央說「啱聽」說話。她預計月底的報告會就特首候選人數、提委會人數作出定調,她個人希望可定為2至4人,而非較緊的2至3人;又說方案建議提委會2400人若不行,也希望可增至1600人,並希望報告在其他問題包括提名程序留有空間,避免令社會走入「掘頭路」。

中央曾指提委會在提名程序須彰顯集體意志,被解讀為中央要候選人獲「過半」提委支持才可「出閘」。劉佩瓊承認13學者方案加入「名單制」,正是要符合此要求同時「內藏20%(門檻)」,至於中央會否接受方案,她坦言只能盡力而為,「知其不可為而為之」。

Share 分享到:
Print Friendly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