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於2017年5月3日載於《南華早報》)

 

港科院早前發表關於「科學、科技和數學教育」的研究報告(徐立之報告),指出香港中學課程及大學收生標準引致對科學教育重視不足,窒礙香港創新科技生態的發展。

 

事實上,香港教育的另一失誤因素(研究報告未有提及),在於近20年來,高中及高等教育方面投資不足;數理科目教育不獲重視,將打擊經濟前景。

 

此兩弊端,必須同時作出修正。

 

無論本地抑或外來投資者,均會選擇把資金投放於可招攬到所需技術人才的地方。對於香港這類開放式小型經濟體,要吸引商界投資,推動以創新科技為本的新經濟,具備大量科學、科技、工程及數學(STEM)畢業生乃必需條件。

 

不少論者以至經濟學家,都認為香港未能成功發展創新科技新工業,乃政府的「積極不干預」政策(positive non-interventionism)之過。

 

這些批評多是意識形態驅使,缺乏實質理據支持。不管採取如何寬鬆的制度與積極的政策,以矯正市場失誤和資本市場不完善之處,抑或向創新科技業界提供稅務優惠、土地資助,都不能彌補人才不足之弊。而在新經濟中,人才正是吸引投資的先決條件。

 

我對我所稱「戈壁沙漠」的說法深信不疑;即使整個世代均推行最優厚的制度、政策,也難望在浩瀚沙漠之中扶植出新興工業,皆因無人願意往那裡生活。無論政府推行任何制度和政策,沙漠仍是荒蕪之地。

 

據2011至2012年統計資料,香港年齡介乎25至34歲的人口中,持有大學學位的比率為34.7%,而新加坡則為49.3%;同期介乎35至44歲的組別,兩地的比率分別為24.8% 與40.4%。香港既未能吸納高學歷、高技術的工作人口,加上教育投資失陷,在新經濟活動方面落後於新加坡,又豈足為奇?

 

這並非表示人人皆成科學家、工程師或科技人員,但的確會有更多的職位要求就業者具備一定程度的科技技能,新經濟中的工人必需通曉科學與技術方面的基本原理,以利終身學習。

 

政府需加倍努力,吸引科技人才來港,但亦需面對培育本地人才的挑戰。

 

聚焦教育一環,理應重新審視學校課程改革與收生標準。

 

有近半高中生完全欠缺理科知識基礎。2012年,學生選修高等數學科的比例為23%;2016年推行香港中學文憑考試(Hong Kong Diploma of Secondary Education;簡稱HKDSE)之後,比例更降至14%。

 

超過三份之二的HKDSE 考生,除中、英、數和通識四個核心科目以外,只選修兩個其他學科。2012年之前,學生除了選修三個核心科目,平均會選修四個其他學科。以四個核心科目為主導的編排,變相壓縮選修學科的空間,亦引致學生放棄選修理科科目。

 

研究報告提出幾項建議,包括減少高中課程核心科目,平衡文理學科教育,雖然並無建議應刪減哪些科目,但通識科顯然應從核心科目中剔除,或改為不計成績等級,只有合格或不合格之分,讓學生可較為均衡地選修文、理科目。

 

報告亦作出明智建議,例如為學能有別的學生提供不同程度單元;確認高等數學的重要性,吸引學生選修。

 

報告同時亦呼籲大學檢視現行收生標準,通過矯正核心科與選修科的失衡現象,在文、理學科之間取得平衡。

 

將通識科納入核心科目之中,原意大概在於鍛煉學童思辨能力的崇高理念,但通識科傳授的技能,其實較切合非理科的選修科。鑒於本地大學學位僧多粥少,面對競爭激烈的現實環境,絕大部份中學生(尤其對學習能力和取向缺乏自信者)都趨向於選修理科以外學科,以期公開試過關,考上大學。

 

通識科往往被誤解作與通識無關的博雅教育學科。博雅學科其實是涵蓋人文、社會、自然科學等學科的大學教育理念,在古典傳統中視為凡自由人所應具備的普及知識,通常指非關專業、職業或技術教育的研習。基於此義,將通識科從核心科目中剔除,對有意選讀博雅教育學科的學生更為有利。

 

 

 

Share 分享到:
Print Friendly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