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於2016年11月9日載於《信報財經新聞》)

 

種族和身份認同議題,已成為美國政治的主要分野,與此同時,共和與民主兩大黨亦正面對內部嚴重分歧的困局。民主黨在社會議題上走自由派路線,領導人物雖靠攏商界,但亦廣獲反政府進步份子支持;共和黨則在社會議題上立場保守,領導者緊貼市場,主要選民基礎為白人勞工階層。

 

希拉莉是民主黨中親商界的代表,對手特朗普則是徹頭徹尾的民粹專制主義者,代表支持共和黨的草根階層選民,而非黨內元老;希拉莉屬華府政壇的局內人,特朗普卻一直是局外人。不過,美國民間反局內人、反精英、反建制之勢愈趨熾烈,今屆總統大選究竟花落誰家?

 

假若全美選民都緊隨所屬政黨路線投票,選戰將是勢均力敵。共和黨既有根深蒂固的草根選民支持,在奧巴馬當政時期亦一直穩佔參眾兩院的大多數議席。

 

共和黨以反對黑奴制擴大起家,只要追本溯源,就知該黨正式提名特朗普出選總統實在是峰迴路轉。近一個半世紀以來,以林肯為首的共和黨歷經劇變,當年在種族議題上思想進步,至今竟變得鮮有非白種選民支持,而選民基礎亦已由扎根北方地區轉為雄霸南方。

 

若論歷史悠久,美國的民主黨不僅在美國稱冠,在全球政黨之中亦屬數一數二。在長逾180年的歷史中,該黨在意識形態與地區發展方面,均已歷經驚人蛻變,當初致力捍衛南方黑奴制,如今反而贏得大部份非白種選民支持,雖曾一度為伸張農民利益而反沿岸地區精英,今日倒以城市和沿岸地區選民基礎為主。

 

兩黨如何產生劇變?

 

民權先鋒背景

 

共和黨成立之初,以反「黑奴勢力」為旗號,直至1850年為止,黑奴制只不過是美國眾多政治議題之一,並非重大議題,事實上,南方經濟建基於為數以百萬計的黑奴制度;而於1850年的兩大政黨即民主黨和輝格黨(Whig Party),均對南方的黑奴經濟採放任態度。

 

不過,後來西部各州逐漸加入美國聯邦,新州份在黑奴制上的取態具有舉足輕重的影響。事實上除少數激進份子以外,並非北方政客急於廢除南方黑奴制;實則北方民眾擔心全國政治若受南方主宰,會全面推行黑奴制,令白人自由勞工生計受損。在經濟層面看,黑奴農業制度的生產力高於白人自由勞工制度。

 

1854年,基於堪薩斯州和內布拉斯加州加入美國聯邦後,應否推行黑奴制問題激起爭端,輝格黨內分歧嚴重,最終瓦解,共和黨在北方乘勢而起,取而代之。共和黨雖極力反對進一步擴充黑奴制,卻並無主張廢除南方黑奴制甚或提倡種族平等;未幾,該黨在國會競選中贏得多數議席。

 

共和黨建黨首六年之間,有關黑奴爭議的南北矛盾趨向白熱化,該黨在北方的勢力日益壯大,縱使林肯以名不見經傳的姿態參選,最終亦能登上總統之位。他上任之初並未立刻成為解放黑奴大功臣,並表明不會干涉現存的黑奴制,但南方各州卻不願臣服於以北方為根據地的共和黨。1861年,南方就有11個州宣告脫離聯邦,北方民眾對此群起反對,美國內戰隨即爆發。

 

北方自然於內戰取得勝利。1865年,內戰接近尾聲,國會就舉國廢除黑奴制度,通過憲法第13條修訂案。早期僅反對黑奴制擴充的共和黨,如今則一力促成全面廢除黑奴制。從內戰結束和林肯遇弒後的短期內,共和黨一度真心為黑人國民請命。1866年,黨內的激進派更促使該黨通過美國首項民權法。

 

共和黨再進一步修訂憲法,規定只要是在美國出生,便是美國公民,但凡公民,一律獲平等法律保障,不得基於種族理由,剝奪其公民投票權。該黨更要求曾經脫離聯邦的南方各州,立法落實有關主張,方能重投聯邦,可惜多屬紙上談兵,實效不大。

 

實利掛帥隱衷

 

南方各地,白人不惜訴諸武力,一心對抗共和黨激進派的主張。北方白人則多數認為已對南方黑人仁至義盡,對於北方長期以武力鎮壓南方之舉,出現民意逆轉,商界自然更以切身利益為重。

 

北方各州日趨工業化,聯邦政府規模大為擴充之餘,公共政策的保護主義傾向更見明顯。不少人借助共和黨政客之力而致富,一眾金融界巨子、工業界翹楚,紛紛在共和黨中擔當領導地位,南方黑人權益在該黨議程中,已不復重要。

 

及至1870年代中期,共和黨不再着眼於南方黑人權益。獲准重新加入聯邦的南方州份,得以自由處理種族議題,而白種保守派政府重新執政。此等州份更罔顧為保障黑人公民平等權利及投票權而設的憲法修訂案。「黑奴勢力」從此成為過去,淪為毋須再為保障黑人權利設想的口實。隨後數十年間,為黑人公民爭取平權的議題,在美國政界消失得無影無蹤。

 

共和黨從此漸成親商界政黨,既抗拒進步改革,亦反對政府干預市場,黨員深信商界繁榮有利美國整體利益,以此作為管治理念,如此方針雖在1920年代大致上行之有效,但在1929年以至經濟大蕭條經濟崩潰之際,卻無法奏效。

 

民心向背關鍵

 

後來羅斯福總統及其他民主黨人當權之後,大幅擴充聯邦政府規模及職能,以應付經濟大蕭條,並造福國民。反觀共和黨人,則普遍反對如此龐大、新設的政府職能。

 

羅斯福總統的改革措施,引致民主黨內種種矛盾浮現,皆因一直堅決擁護民主黨的南方各州,並不贊成擴大工會權力及聯邦政府職權,南方民主黨員日漸靠攏共和黨,以期制衡政府與工人的勢力坐大。

 

1947年,由共和黨提出的《Taft-Hartley法案》獲得通過,容許各州自行就工作權利立法,防止強制僱員參加工會,奠定了跨黨聯盟的新形勢。支持民主黨的工會無法在南方及西部腹地立足,令共和黨在此等地區獲得較大選舉優勢。

 

美國內戰結束後逾半個世紀,黑人選民一直是共和黨的忠實支持者。1950年代,經歷經濟大蕭條及羅斯福「新政」(New Deal)之後,種族議題再次成為政治焦點,黑人選民中的民主黨支持者,已較共和黨支持者多出一倍。

 

總統詹森(Lyndon Johnson)乃南部德克薩斯州的民主黨人,1964年,由他簽署的民權法正式通過,詹森隨即表示:「我相信這好比我們把南方的據點,今後長期拱手讓給共和黨。」

 

眾議院中不乏支持此法案的共和黨人,但當年該黨的總統候選人高華德(Barry Goldwater),則認為法案過於助長政府權力;共和黨進一步大失黑人選民支持。

 

話說回來,選民效忠政黨的程度縱然退減,亦非朝夕之間,南方白人由大都效忠民主黨轉向共和黨的情況,也不例外。民主黨在民權法通過後一段時期內,仍能在眾議院中佔多數議席,皆因南方選民支持如故。2008年,奧巴馬當選總統後,甚至有更多原本支持民主黨的白人保守派選民轉投共和黨。

 

政治分化癥結

 

在上述轉變之中,種族問題固然擔當重要角色,但亦涉及其他範疇,例如:白種福音派基督徒初受號召,群起反對墮胎,以及支持其他「文化戰」議題;部份選民對大政府的疑慮;南方地區缺乏工會組織,削弱民主黨動員選民的能力;南方保守派對共和黨有更大親切感等等。

 

1994年,美國政壇終起革命,共和黨自1955年以來首次再度操控眾議院,其中不少改變意向的選民就來自南方。隨後22年至今,共和黨操控眾議院達18年之久,奠定該黨在全國政治中舉足輕重的地位。

 

然而,競逐參眾兩院議席依然激烈,意識形態議題日形重要,是以政治分化愈演愈烈,難以化解。不少原非黨派性或原本不屬意識形態範疇的議題,頓成黨派性議題,幾乎任何政策都淪為黨派角力的工具,以致開放政制賴以運作的跨黨派合作功能蕩然無存。

 

為使國會內黨派立場不斷分化,繼續對壘,共和黨須令黨員嚴守紀律、緊貼政治議程,務求投票立場一致,並且在發放信息方面嚴格統一口徑,以確保選民接收到清晰而一貫的訊息。如此一來,黨內領導層漸與選民的訴求脫節。

 

在奧巴馬當政初期冒起的「茶黨」運動,既反對奧巴馬的經濟政策,亦拒絕外來移民,有關運動成員或對或錯,都深信共和黨全國領袖每多出賣黨員利益,電台清談節目及其他立場保守的傳媒更為此煽風點火。社會上對精英掌政漸不信任,特朗普也就有機可乘。

 

種族矛盾關卡

 

拉丁美裔移民潮在共和黨內造成矛盾,合法外來移民對美國選舉可說影響深遠。共和黨維護白人利益,在社會議題上立場保守,對一般拉丁美裔選民自然並非首選。歷經2012年大選之後,共和黨領導層視外來移民為該黨的政治危機。大選中羅姆尼(Mitt Romney)所以在「搖擺州份」(swing states)遭遇滑鐵盧,正因為多數拉丁美裔選民支持奧巴馬,據票站調查結果顯示,該屆選舉中奧巴馬獲拉丁美裔選民支持的比率高達71% 。

 

再者,非法外來移民已成另一重大政治議題。民主黨人、商界精英,以及共和黨部份領袖,一一傾向支持修訂移民法,以便一千多萬非法外來移民獲得法律地位。

 

共和黨決定擁護移民改革,與民主黨合作通過相關修訂法案,給予非法外來移民獲取法律地位,黨內既以白人為主,自然引起極大迴響,視有關法案為特赦犯法者。

 

事件更令共和黨選民對該黨元老信心盡失,特朗普得以趁機推出敵視非法外來移民的政綱,競逐總統候選人。其致勝之道,在於能利用在初選之中,選民對該黨元老極度不滿兼不信任的心態,以及對外來移民的滿腹疑團。特朗普成功利用這些心理狀況,強調自己在意識形態上並非傳統保守派,以獲取支持,這亦充份反映出該黨選民意向的重點所在。

 

當前共和黨正處於歧路。日後回望,特朗普的異軍突起以及其所提出的主張,可能只屬曇花一現,共和黨或由新一代從政者另闢蹊徑,令該黨不用單靠利用白人選民的諸般不滿情緒,而能重拾林肯當政時期的正軌。

 

不過,特朗普亦大有可能只是牛刀小試,共和黨日後或會更變本加厲,利用種族矛盾,向白人選民一面傾斜。

 

林肯於1860年承諾廢除奴隸制度,但沒有承諾種族平等,得以成功分化民主黨;特朗普現在則利用白人對種族問題的憂慮心理及孤立黨內領導層,以分裂共和黨。

 

 

Share 分享到:
Print Friendly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