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於二零一三年三月六日載於信報財經新聞)
香港經濟由製造業邁向生產者服務的轉型過程,可說是順應三十多年前始於中國、現已遍及亞洲各地的經濟起飛。正當亞洲區內對樓宇建築及建造業等專業服務需求日形殷切,本地專業服務界自然隨之而致力拓展海外市場。
香港的建築公司在興建優質商住樓宇方面享負盛名,既有效率,又能如期落成;亞洲地區對這方面的專才需求甚殷,尤以中國內地為首。樓宇建築和建造業包含不少專業人才,其中以建築師、測量師、工程師為主,均紛紛向外輸出其高增值技術和服務。
香港向境外輸出建造業服務增加,但本土市場卻一直表現呆滯,且出現因公共基建工程持續發展引致短期人手短缺情況令人憂慮。雖然市場呆滯與工程興盛看似互相矛盾,但歸根究底,問題其實同出一源。雖然香港經濟其他環節相繼有所發展,建造業的勞工生產力卻一直停滯不前,且比其他大城市落後。
本地建造日形萎縮
技術水平較低的本地工人,對掌握區內發展機遇的能力自然大為遜色,因而較受本地市場轉變所影響。十五年來本地建造工程持續放緩,原因包括宏觀經濟環境欠佳、本地服務型經濟日趨成熟、人口老化,以及市區重建困難重重。
這與上世紀八十年代中至九十年代中的情況大相逕庭,因為這段期間香港經濟轉型,開創了繁榮局面,帶動本地樓宇建築及建造業興旺發展,直至1997年亞洲金融風暴爆發始止;自此之後,樓宇建築和建造業的發展就一直未見起色。香港的新建造工程數目自上世紀九十年代末期以來下降趨勢持續不斷,開支在整體經濟中所佔比例持續萎縮,雖然香港經濟在2003年以後開始復蘇,但於樓宇建築和建造業方面未見有迅速增長。
2007年10月,行政長官在《施政報告》中宣布十大基建項目,以期給香港未來發展另謀出路。在2008年底金融海嘯出現的背景下,落實上述基建發展策略就更形迫切;政府隨之通過加快公共投資進度,以減慢經濟放緩的步伐,至於能否藉此扭轉本地建造業增長長期放緩的趨勢,卻頗成疑問。
產值比重 產力變動
按要素成本計算,上世紀八十年代香港建造業在GDP總額中平均佔5.6%,九十年代平均佔5.2%,千禧年代降至3.4%【表一】;降幅自九十年代末開始尤其急劇。由公共建設於2011年佔全港工程總值(港幣1285億)的32.7%,而在1983至2011年期間平均佔29.3%可見,在十大基建工程完成之後,下降趨勢將會持續。
另一方面,公私營建造工程的進度卻會出現因人手短缺而拖慢的隱憂。為何日走下坡的建造業竟會出現如此問題?箇中端倪可從勞工生產力的發展看到。
建造業在香港就業總人數中所佔比例一直相當平穩,上世紀八十年代平均佔8.01%,九十年代佔8.45%,千禧年代佔8.11%【表一】;作為一大國際金融及服務業中心,如此比例可算偏高。它所佔就業比例保持平穩,而所佔GDP比例卻長期下滑,這是由於建造業的勞工生產力逐漸下降。
由於現有數據未能用以直接衡量行內的眾多物價指數,因而難以取得勞工生產力歷時變化的可靠數字。不過,【圖】中有兩組數字可供粗略估算之用:一組為建造業產出對總工時比例,另一組為主要承建商所完成工程的幣值價格總值對總工時比例;其中數據顯示,即使本地經濟整體勞工生產力自上世紀九十年代中期以來有所提升,建造業勞工生產力卻於同期持續下跌,因而窒礙本地經濟生產力的整體增長。
就業比例國際對照
建造業佔香港就業總人數的比例,遠高於其他發展成熟的國際金融及服務業城市,在千禧年代達8.11%,但倫敦和紐約分別僅為5.28%和3.22%,東京則為7.56%【表二】。
東京比例偏高,與其經濟背景息息相關,皆因自1992年起,作為先進工業國,日本陷入二戰後歷時最長的衰退;種種大刀闊斧的刺激財政措施紛紛出籠,以期透過基建工程開支振興經濟。該國建造業所以能大大減慢衰退步伐,大概拜期內財政投資所致。
上海建造業佔就業總人數比例也遠低於香港,千禧年代時僅為5.66%,部分原因可能是因為不少民工未收錄於官方數據之中;有關比例近年亦持續迅速上升,2011年升至8.8%,與香港比例相若。但上海是急促發展的新興城市,有一定數目的人流注入,而近期建造業蓬勃多多少少與舉行世博有關。
若把建造業的就業人數比例與其GDP比例互作比較,就更突顯勞工生產力的問題。若就業人數比例超越GDP比例,顯示建造業的勞工生產力比其他行業低;假使兩方面比例的差距繼續擴大,則表示建造業的勞工生產力日走下坡。【表二】顯示五大國際城市建造業就業人數比重對比GDP比重數字。在香港、上海、東京三地,建造業佔就業人數比重均較佔GDP比重為高。上海和東京的比重差距均未有漸見增加,香港的比重差距則見顯著擴大:八十年代為2.4%;九十年代為3.3%;千禧年代更達4.6%,情況確實堪憂。
至於倫敦和紐約建造業所佔就業總人口比例與GDP比例均大致相若,並無證據顯示兩地在兩項比例的差距曾經出現明顯增減迹象,兩地建造業的勞工生產力持續保持穩定【表二】。由於並無有關紐約市GDP以行業分類的詳細數據可資參考,表中引用紐約州相關數字,以供約略比較之用。
缺乏吸引新血難求
香港建造業的發展趨勢,亦明確顯示其勞工生產力自九十年代中期以來持續下降的現象。這一界別在需求日降的形勢下,仍能保持相對穩定的就業人數比例,部分原因大概在於較年長建築工人未能轉業。今時今日,建造業對年輕人缺乏吸引力,以至新血難求。
總結以上分析,在就業人數比例維持穩定而GDP比例反而持續下降的情況下,本港建造業從業員實在過多。香港既未能讓從業員轉業以提升工人的勞工生產力,亞洲地區也未能為從業員提供待遇相若的就業機會,本地建造業的現狀勢難有所改變。由於勞工生產力偏低,香港建造業的就業人數比例也勢將遠較倫敦、紐約,甚至上海、東京等城市為高。
改善本地建造業現狀實已成當務之急。十大基建項目將於今年全面展開,建造業生產力偏低導致人手短缺,勢將對工程進度造成障礙。至於行政長官在上月發表的《施政報告》中宣布的未來建屋計劃,落成期也難免因而受阻,除非能及時就引進建築工人作出安排,以確保各項建設宏圖順利展開,否則有關工程將難望如期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