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于二零一三年三月六日载于信报财经新闻)
香港经济由制造业迈向生产者服务的转型过程,可说是顺应三十多年前始于中国、现已遍及亚洲各地的经济起飞。正当亚洲区内对楼宇建筑及建造业等专业服务需求日形殷切,本地专业服务界自然随之而致力拓展海外市场。
香港的建筑公司在兴建优质商住楼宇方面享负盛名,既有效率,又能如期落成;亚洲地区对这方面的专才需求甚殷,尤以中国内地为首。楼宇建筑和建造业包含不少专业人才,其中以建筑师、测量师、工程师为主,均纷纷向外输出其高增值技术和服务。
香港向境外输出建造业服务增加,但本土市场却一直表现呆滞,且出现因公共基建工程持续发展引致短期人手短缺情况令人忧虑。虽然市场呆滞与工程兴盛看似互相矛盾,但归根究底,问题其实同出一源。虽然香港经济其他环节相继有所发展,建造业的劳工生产力却一直停滞不前,且比其他大城市落后。
本地建造日形萎缩
技术水平较低的本地工人,对掌握区内发展机遇的能力自然大为逊色,因而较受本地市场转变所影响。十五年来本地建造工程持续放缓,原因包括宏观经济环境欠佳、本地服务型经济日趋成熟、人口老化,以及市区重建困难重重。
这与上世纪八十年代中至九十年代中的情况大相径庭,因为这段期间香港经济转型,开创了繁荣局面,带动本地楼宇建筑及建造业兴旺发展,直至1997年亚洲金融风暴爆发始止;自此之后,楼宇建筑和建造业的发展就一直未见起色。香港的新建造工程数目自上世纪九十年代末期以来下降趋势持续不断,开支在整体经济中所占比例持续萎缩,虽然香港经济在2003年以后开始复苏,但于楼宇建筑和建造业方面未见有迅速增长。
2007年10月,行政长官在《施政报告》中宣布十大基建项目,以期给香港未来发展另谋出路。在2008年底金融海啸出现的背景下,落实上述基建发展策略就更形迫切;政府随之通过加快公共投资进度,以减慢经济放缓的步伐,至于能否藉此扭转本地建造业增长长期放缓的趋势,却颇成疑问。
产值比重产力变动
按要素成本计算,上世纪八十年代香港建造业在GDP总额中平均占5.6%,九十年代平均占5.2%,千禧年代降至3.4%【表一】;降幅自九十年代末开始尤其急剧。由公共建设于2011年占全港工程总值(港币1285亿)的32.7%,而在1983至2011年期间平均占29.3%可见,在十大基建工程完成之后,下降趋势将会持续。
另一方面,公私营建造工程的进度却会出现因人手短缺而拖慢的隐忧。为何日走下坡的建造业竟会出现如此问题?个中端倪可从劳工生产力的发展看到。
建造业在香港就业总人数中所占比例一直相当平稳,上世纪八十年代平均占8.01%,九十年代占8.45%,千禧年代占8.11%【表一】;作为一大国际金融及服务业中心,如此比例可算偏高。它所占就业比例保持平稳,而所占GDP比例却长期下滑,这是由于建造业的劳工生产力逐渐下降。
由于现有数据未能用以直接衡量行内的众多物价指数,因而难以取得劳工生产力历时变化的可靠数字。不过,【图】中有两组数字可供粗略估算之用:一组为建造业产出对总工时比例,另一组为主要承建商所完成工程的币值价格总值对总工时比例;其中数据显示,即使本地经济整体劳工生产力自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以来有所提升,建造业劳工生产力却于同期持续下跌,因而窒碍本地经济生产力的整体增长。
就业比例国际对照
建造业占香港就业总人数的比例,远高于其他发展成熟的国际金融及服务业城市,在千禧年代达8.11%,但伦敦和纽约分别仅为5.28%和3.22%,东京则为7.56%【表二】。
东京比例偏高,与其经济背景息息相关,皆因自1992年起,作为先进工业国,日本陷入二战后历时最长的衰退;种种大刀阔斧的刺激财政措施纷纷出笼,以期透过基建工程开支振兴经济。该国建造业所以能大大减慢衰退步伐,大概拜期内财政投资所致。
上海建造业占就业总人数比例也远低于香港,千禧年代时仅为5.66%,部分原因可能是因为不少民工未收录于官方数据之中;有关比例近年亦持续迅速上升,2011年升至8.8%,与香港比例相若。但上海是急促发展的新兴城市,有一定数目的人流注入,而近期建造业蓬勃多多少少与举行世博有关。
若把建造业的就业人数比例与其GDP比例互作比较,就更突显劳工生产力的问题。若就业人数比例超越GDP比例,显示建造业的劳工生产力比其他行业低;假使两方面比例的差距继续扩大,则表示建造业的劳工生产力日走下坡。【表二】显示五大国际城市建造业就业人数比重对比GDP比重数字。在香港、上海、东京三地,建造业占就业人数比重均较占GDP比重为高。上海和东京的比重差距均未有渐见增加,香港的比重差距则见显著扩大:八十年代为2.4%;九十年代为3.3%;千禧年代更达4.6%,情况确实堪忧。
至于伦敦和纽约建造业所占就业总人口比例与GDP比例均大致相若,并无证据显示两地在两项比例的差距曾经出现明显增减迹象,两地建造业的劳工生产力持续保持稳定【表二】。由于并无有关纽约市GDP以行业分类的详细数据可资参考,表中引用纽约州相关数字,以供约略比较之用。
缺乏吸引新血难求
香港建造业的发展趋势,亦明确显示其劳工生产力自九十年代中期以来持续下降的现象。这一界别在需求日降的形势下,仍能保持相对稳定的就业人数比例,部分原因大概在于较年长建筑工人未能转业。今时今日,建造业对年轻人缺乏吸引力,以至新血难求。
总结以上分析,在就业人数比例维持稳定而GDP比例反而持续下降的情况下,本港建造业从业员实在过多。香港既未能让从业员转业以提升工人的劳工生产力,亚洲地区也未能为从业员提供待遇相若的就业机会,本地建造业的现状势难有所改变。由于劳工生产力偏低,香港建造业的就业人数比例也势将远较伦敦、纽约,甚至上海、东京等城市为高。
改善本地建造业现状实已成当务之急。十大基建项目将于今年全面展开,建造业生产力偏低导致人手短缺,势将对工程进度造成障碍。至于行政长官在上月发表的《施政报告》中宣布的未来建屋计划,落成期也难免因而受阻,除非能及时就引进建筑工人作出安排,以确保各项建设宏图顺利展开,否则有关工程将难望如期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