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于二零一九年一月三十日载于《信报财经新闻》)

 

儿童在日常生活共处中受父母熏陶,人力资本大部份由家庭和父母身上获取积累而得。Alfred Marshall在其名著《经济学原则》(Principles of Economics)中提出:「人所能投资的资本中,最大部份为人力资本,其中以母亲为最重要的元素。」

 

Marshall的论点一语中的,极具先见之明。近数十年来,有关研究在在显示,就子女未来成就而言,无论在入息抑或学业成绩方面,母亲学历都是最佳指标,而非父亲学历。这其实不足为奇,皆因子女一般与母亲共处时间最长,而亲子时间正是父母作出人力资本投资的必要条件。

 

人力资本 传承要素

 

医学研究亦发现,若父母患有精神分裂,子女患病的机会亦相应较高;假如患者为母亲,则子女罹患此症的可能性就更大;可见相处时间的确有极大影响,是传承人力资本的一大要素。

 

有些儿童于贫困、居住环境恶劣的家庭长大,但仍能出人头地,皆因受到长辈(大多是母亲,或者祖母)悉心照顾提携、爱护、激励鞭策。

 

教养子女是费尽心力的重任,即使家境和生活环境欠佳,亦能藉亲子教养弥补。1960与70年代,美国总统约翰逊发动名为「抗贫战争」(War against Poverty)的大规模社会计划,希望透过派钱方式资助家庭,以改善下一代的生活水平。

 

可惜计划最终成效不彰,皆因未有理解贫穷的真正根源,其实在于缺乏愿意并可以花大量时间悉心照顾子女的父母或监护人。养儿育女正是不能单靠银弹政策完成的任务。美国前总统奥巴马亦曾表示,由于母亲长时期不在身边,祖母在其成长中担当的角色至关重要。

 

研究显示于儿童幼年提供教养的裨益。芝加哥大学教授兼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赫曼(James Heckman)对种种计划作出评估,结论是若于幼儿阶段介入教育方案,能影响10岁以后就难以改变的智商,以及其他足以左右儿童未来成就的非认知技能如责任感和干劲,从而为儿童带来极不一样的人生。

 

至于职业操守、家庭价值、婚外情、未成年怀孕、犯罪行为、宗教观、诚信、快乐等问题,都关乎家庭教育。稳定而关爱备至的家庭,是殿定子女日后成功的基石。既然子女无法选择父母,就有必要透过种种措施介入维系家庭,并为幼儿提供稳定而有助其成长的环境。

 

当前香港青少年备受家庭不稳定困扰,情况堪忧。根据2016年人口普查,在12至18岁青少年组别中,有4.1%不与父母同住,18.3% 居于单亲家庭;。此现象并非新猷,1976年人口普查显示,同一年龄组别中,高达11.5% 不与父母同住,居于单亲家庭亦达 16.1%。

 

香港长久居民面对的家庭不稳定程度,远比新移民严重。2016年,属单亲家庭的12至18岁青少年组别中,有1.5%与在过去20年间来自内地的移民单亲(父或母)同住;反观与长久居民单亲同住的则高达16.9%。

 

哈佛大学经济学家Raj Chetty更发现,美国小区中单亲父母百份比,是显示儿童长大后向上流动机会的最佳指标。父母保持婚姻关系,且居于较少单亲家庭小区的儿童,其日后向上流动机会也较高。因此,邻舍效应亦可能是另一影响因子。

 

究竟青少年如何受父母熏陶?稳定家庭对人力资本投资相当重要,母亲的角色更是不可或缺。在就业取向方面,父母是子女的榜样。种种有关儿童志向的研究早已印证,子女往往追随父母,子承父业尤其普遍。

 

当今经济环境瞬息万变,父亲在职场人脉一般较母亲为广,可为子女提供较佳就业意见。2016年,12至18岁青少年组别中,不与父亲同住的占17.5%;另有2.1% 则与在近10年间来自内地、不孰悉本地就业机会的父亲同住。

 

在全球化的大前提下,面对颠覆性科技的冲击,以及就业地域的转变,即使与父母同住的青少年,亦难以在职业上作出合适抉择。非与父亲同住者处于更恶劣形势,这群青少年亦大部份来自低收入单亲家庭。

 

政商合力 责无旁贷

 

校方在这方面往往帮不上忙。一般而言,教师本行圈子甚窄,对职场机会所知有限,学校就业辅导处发挥作用不大。毕竟对就业情况具专业知识,方能协助青少年认清合乎志向和自身境况的就业选择;这与就业转介服务有所不同。

 

关于职业发展辅导服务的不足,可由雇主和雇主协会弥补。青少年开始着眼前路去向,才刚逐步认识自己,暑期实习及就业营之类活动,可提供经历引起他们自我了解和探索职场的兴趣。

 

富裕家庭的父母早已惯于借助自身市场人脉,为子女寻求事业发展机会。家境较差以至单亲甚或孤儿的家庭,就算具备可造之才,亦苦于难有此等机会。

 

事实上,由于缺乏好的辅导和实习机会,不少弱势家庭的家长及子女,都误以为争取学业成绩才是唯一出路,而忽略职业训练,以致误了子女前途,对雇主亦无益。因此,由雇主与雇主协会通力合作,或再加上社会领袖参与其中,为有志而具才华的青少年提供实习及就业工作坊等机会,必定大有帮助。

 

长远而言,促进家庭稳定的政策亦有助力。不少本地证据都显示,置业有助促进婚姻稳定、降低家庭破碎和夫妇离异的机会。

 

这方面可借助于以下两种政策措施。在处理离婚协议和个人破产方面,有关法律和法院应设法保留任何家庭居所,保障子女。若能立例规定,应有助遏止部份离婚个案,更可减少放贷者的放贷意欲,皆因家庭居所受法律保障,不能取之以抵债。

 

至于公屋政策方面,则应鼓励住户置业而非租住,从而凝聚家庭成员,减少离异。

 

在新科技带动的全球化趋势下,世界不稳、变幻莫测,为增进经济繁荣和社会向上流动机会,必须为青少年装备好认知及非认知技能,并配合明智就业抉择。假使未能胜任的家庭为数日多,学校又无能为力,则商界就有必要承担此一重责。政府应予鼓励,并从法律和公营房屋政策两方面,探讨如何改善家庭不稳定及其不良后果。

Share 分享到:
Print Friendly

发表评论

电子邮件地址不会被公开。

*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