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于二零一四年十月廿九日载于《信报财经新闻》)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831”决议令我失望,在于我对眼前政局深感忧虑,恐怕香港也许从此失去2017年普选特首的机会。

 

本地社会急需政治改革以化解两大关键难题,首先,经济全球化与中国对外开放,导致香港产生深层经济及社会矛盾,解决之道在于制订一套完整而长远的政策,过程中意见分歧甚至争论不休,自是在所难免,《基本法》在某程度上固然可资参考,但不少议题既无明确答案,亦易招争议,未来特区政府的政策,恐怕减损香港赖以成功的核心价值。

 

其次,当前的政治僵局以及街头、立法会内的对峙局面,窒碍特区政府有效施政之余,更削弱其管治能力,严峻的形势在在阻挠政府制订长远贯通的政策;议会中政治斗争不辍,使政府施政举步维艰,即使费尽心机或侥幸得以通过政策,也欠持续性或流于零碎,以为民生攸关的议题在立法程序中会得以幸免,实属自欺欺人。

 

普选协议 解困契机

 

重建社会共识任重道远,普选是完成此一重任的唯一途径。只有经过普选产生、向广大选民问责的特首,才真正有望凝聚社会、消除纷争、打破当前政治僵局、解决香港社会及经济方面的深层次矛盾。缺乏由普选产生的行政长官,香港社会将持续两极分化。再将问题拖延到2022年甚或2027年,后果更是堪虞,政治环境分裂只会愈演愈烈,徒然消耗更多时间及错失修复机会。

 

「政改五部曲」的首两部曲已经完成,随后两部曲如何落实,如今至关重要,个中成败因素系于各立法会议员与政府官员能否达成政治协议,最终协议若能符合相关宪制安排,理应可获北京政府认可。

 

能就特首选举达成协议是重大成就,因为这不会只是单一议题上的协议,政制其他方面的安排和时间表等议题也可能同时达至共识。

 

重启政改 障碍重重

 

部分街头示威者与部分立法会泛民议员要求撤回人大“831”决议,我认为既无必要亦不可行,这方面的理由分析,我在此不叙,只集中探讨目前如何继续推动政改五部曲。与其着眼过去,要求人大改变初衷,不如放眼未来,免得时间白白浪费,甚至进一步损害各方面的互信基础。

 

继续推动政改五部曲须有两大先决条件,第一,确定仍有足够空间让各方达成可接受的妥协方案;第二,政改方案错综复杂,关乎种种不同利益,随后的两部曲必须作出适当的制度安排,重建各方的互信关系,才可达成各方可接受的共识方案。

 

根据政改五部曲的构思,随后两部曲的主要推动者是特区政府,无奈政府与反对派之间的互信迹近荡然无存,如此安排可说注定失败。哪怕反对派在立法会中取得超过三分之一的少数支持,亦足以在社会上营造浩大声势,任何政改方案未得其同意均难望通过。政改五部曲在眼前政局下前途黯淡,难望取得实质成果,更遑论可于2017年普选特首。

 

再者,要在短期内或稍后期间重新启动五部曲殊非易事,社会分化既已全面浮现,今后要重建共识无疑难上加难,管治社会更形荆棘满途,即使维系建制派阵营的边缘力量,也颇费功夫。

 

形势如此,政府为求化解深层社经矛盾,只好不断动员市民支持,硬销政策。,政治不再以凝聚共识为目的,倒沦为政治斗争的一种工具,香港一直奉行的经济及公民自由价值备受打击,市民大众对此终会深感厌倦,以致民心涣散。

 

如何议价 方为「戏肉」

 

事实上2017年特首选举才是关键政治议题,当前主要矛盾不在街头示威者应否撤退,而在于政改今后何去何从。

 

即使人大“831”决议已成定局,香港仍然大有推动民主政改的空间。有关立法会改革的种种政治议题,至今仍未展开;特首选举提名委员会(除「四大界别」以外)的组成以及委员的产生办法如何,迄今并未触及;至于提名及选举程序的设计,各项有关细节尚待确定。究竟立法会改革与特首选举在具体安排及落实两者应如何配合和衔接,现阶段更完全未经考虑。换句话说,香港政制的民主程度要接近英、美制度,如今依然有空间。

 

反对派就公民提名及废除立法会功能组别所提要求,无非是在政治谈判中激进者的开价,其实在反对派内部亦不见得广受支持。当局至今只以法律理据作出反对,并无陈述政治理据。

 

在双方缺乏互信的大前题下,如何进行磋商?

 

互信荡然 重建有方

 

需要建构由第三方主持的议价平台,政府应设立由社会上德高望重人士组成的委员会,就政改的大方向草拟建议书呈交政府,内容要符合宪制规范,并充分反映市民大众不同的政治要求,,建议书将公开。在展开政改五部曲下一阶段之前,委员会应完成有关任务。

 

此一委员会虽然任重难当,却可以具备获各方面以及中央政府信任的优点。政改任务从来繁复艰巨,政治龃龉亦因社会上利益矛盾及要求各异而难以化解;解决之道既不在电视直播辩论,更不在公然违法及违抗法院颁令的街头抗争行动。

 

街头占领行动旷日持久,难免动摇法治与社会伦理的根基。占领者表示事后将甘愿自首接受法律制裁,纵然其志可嘉,但以专重法治精神作为社会道德基石已受损毁则是不争的事实。

 

双方必须重建互信,深信至今仍大有余地在过程中引入民主政改元素,从而完成政改五部曲。

 

力拒政争 自求多福

 

政改影响2017年特首选举及2016年立法会选举,无论对香港人抑或是中央政府都极其重要。

 

今时今日,香港要推动民主政制发展,实毋须采用对峙式政治,可惜作为政治冲突的一种形式,政治斗争在中国近代史上的梦魇效应却始终未止息。经历过文化大革命的北京政府,深明政治斗争遗害之深,只是旧习难除,历史噩梦不断重演,如今政治斗争竟又现于香港社会。

 

香港绝不应将政治斗争引进政治生态之中,民主发展须以包容及共识为基础,本地政治生态亦不应由泛民运动中的激进作风和思想所主宰。号召立法会中的泛民议员集体请辞,以期触发又一次所谓「公投」而令政治斗争升级,实无必要,反会破坏政治协商前景,而「占领行动」至今所得到的支持也会因民心背向、社会进一步分化而烟消云散。

 

香港特区政府当务之急,必须为求完成政改五部曲而展现出诚意与承担,以竟全功,这对香港和中央都有利。

 

 

 

「构建香港政制发展论说之路」系列.之五

Share 分享到:
Print Friendly

发表评论

电子邮件地址不会被公开。

*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