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于2015年9月9日载于《信报财经新闻》)

 

1981至1994年,大学教育资助委员会资助的大学本科生课程学位由2500个增至15000个,因期间政府修订相关政策,把提供的学额与适龄入学人口的比例由原来约2.2%调高至18%,比率维持至今。

 

部份港人,甚至一些政府官员认为本地大学毕业生过多,这是由于有研究报告指出大学毕业生渐难觅得待遇优厚职位、从事普通文员工作者日见增加、待遇多年未见改善、新一代社会向上流动机会不足等等。

 

政府官员担心,大学毕业生愈多,因未能觅得优厚待遇而感气馁者也就愈多。向上流动性一旦受挫,社会会发生动荡;而从经济角度看,投资过度乃浪费资源,自然可免则免。

 

但实况是否如此?

 

教育回报的真相

 

1976至2011年间,适龄工作(20至59岁)的大学毕业人口由87000激增至1.033百万之数,即使人数大增,期内教育投资私人平均回报率仍由8.8% 上升至 14.8%(【图1】)。

一生之中能获14.8% 的平均回报,已胜过环球表现最佳的投资基金经理。更重要的是,1976至2011年期间,即使大学毕业生占工作人口比例由4.1% 大幅提升至 23.1%,教育投资回报仍然有所增加。

 

至于期内由16.6% 增至22.7%的特高大学教育投资边际回报率,就更发人深省;同期内中学教育投资的边际回报率则由12.6% 升至15.8%,升幅纵有所不及,却亦是持续增加。凡此种种,皆为香港教育投资回报并无递减的最佳明证。

 

哈佛大学经济学教授Richard Freeman在1976年出版的著作The Overeducated American中,就声称这确是当时美国面对的问题,其论据在于1969至1974年美国大学教育投资回报率下跌的现象;即使有关研究因未有顾及人口变化和商业周期效应而受到挑战,甚至被指出现漏洞,但至少让我们认识到大学教育投资回报率偏低和下跌是反映教育投资过高的概念。香港的教育投资回报率不但极高,而且升势持续,又岂能以投资过度视之!

 

投资的时间考验

 

既然如此,本地年轻人何以抱怨就业机会不足、待遇未见改善、向上流动性欠奉?究竟实际情况如何?将具备大学学历与具备中学学历人口在同龄阶段的收入比率(【图2】)互相比较,便可知一二。2011年,年龄25岁的大学毕业人口的收入相比同年龄的中学毕业人口约为1.5倍。收入比率跟随年龄陆续增长,到65岁时可达5倍,不过1976年则截然不同,当年无论任何年龄的人口,收入比率均未见任何增长。

此项不寻常结果至为关键。1976年与2011年之间的收入比率为何有如此悬殊的差异?

 

由于香港近至1981-1994年期间才扩展高等教育,新增大学毕业人数主要集中于20至39岁的年龄组别(【图3】),此组别人口中,大学毕业生由1976年的60000人增至2011年的694000人;同期,40至59岁人口中,大学毕业生则由26000增至338000,增幅显然较低。此段期间,年轻大学生在大学生总数所占比例一直维持在70% 左右,改动略见波幅而已。

 

总结【图1】、【图2】、【图3】中的数据,可揭示出以下三种情况。第一、香港由于大学毕业生严重短缺,才会出现大学教育投资私人回报率渐增的现象。1980至2005年期间,全球经济急剧扩展,加上中国经济因改革开放而起,在技术人才需求激增的同时,香港却受人口趋势因素影响,形成人才短缺日益严重。

 

第二、本地大批大学毕业生投入人力市场,不过是近年才呈现的趋势,不言而喻多属年轻之辈。1976至2011年期间,年轻之辈占大学毕业生比例一直维持大约70% 水平,至今才渐见下降迹象。据有关预测,较年长一群占大学毕业生比例将于2030年首度超越年轻之辈。

 

第三,由于较年长、具备大学学历、较具经验者数目较少,在职场上所获待遇自然相当优厚;这现象令人误以为年轻的大学毕业生缺乏向上流动性。大学学额急剧扩张,造成年轻毕业生收入不如较年长毕业生,但大学教育对终身收入的提升不能只看年轻时候的得益。

 

大学教育的回报要随着年岁增长与经验累积,才可充份显现。

 

人力不足的挑战

 

可以假设旧毕业生因挑选程度更高,应较为精英,其收入反映较高的有效工资;由于大学学额急剧扩张,新毕业生人数随之迅速膨胀,自然更把与较年长辈的待遇差距拉阔。但随着较年长辈陆续退休,这种现象将逐渐消失。但在人力供应增长缓慢的大前提下,大学毕业生的待遇仍会享有优势。

 

因此,对于近期社会上有指部份大学毕业生未能跻身经理、行政或专业人员等中产职级行列,或部份人只能觅得文员工作等,均不应视之为劳动市场出现错配,或香港高学历工作人口过盛的证据。

 

事实上有关职业分布的研究,一向价值不高,因为不能反映实质工作的性质与价值。正如【图1】所示,2011年,在香港即使只具中学毕业学历,其教育边际回报率亦有15.8%。能终身取得如此佳绩的基金经理,恐怕亦绝无仅有。

 

香港的真正挑战在于人力供应严重不足,工资虽然偏高,但生活水平却因楼价及租金更高而未见理想。香港绝非教育过份扩张。

Share 分享到:
Print Friendly

发表评论

电子邮件地址不会被公开。

*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