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于2016年1月6日载于《信报财经新闻》)
香港创业潮看似有持续放缓之势,港人的创业精神是否正在消弭?经济上的冒险勇气、创意、创新又是否倒退?假如属实,是何原因?这状况会何时终结?
衡量某地创业情况的一个可靠指标,是30至39岁在职人口中,雇主所占的比例。成功创业需具创意,往往为年轻人所拥有,也少不得从高级工作岗位汲取丰富经验所练就的生意眼光;这个年龄组别正是两种条件兼备的人生精壮时期。
根据人口普查年的数字显示,30至39岁组别中的雇主比率,由1976的4%升至1996年7.1%的高峰,到2011年则降至3.6%。若参考《综合住户统计调查按季统计报告》的按年数字(【图1】),雇主比例于1993年达至7.9%的最高水平,2014年则降至2.5%。
长期衰退遗害
【图1】中的数字清晰显示,创业活动低潮显然已持续二十多年,个中有何因由?
原因之一为1997年的亚洲金融风暴,随后浮现的衰退期达六年之久,历经科网爆破,直至2003年沙士爆发后才告一段落。这对香港的经济造成极大冲击,期间通缩效应之强与历时之久,仅次于上世纪三十年代美国的经济大萧条。
1997至2003年,香港累计消费物价下跌11.6%,累计GDP平减物价指数下跌17.5%,名义GDP下跌9.5%,失业率则一度高达8.8%。实质利率升至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顶峰,实质最优惠贷款利率升至12.9%,实质香港银行同业拆息则处于9.8%高位。
1929至1939年美国经济大萧条期间,累计消费物价下跌18.7%,累计GDP平减物价指数下跌19%,名义GDP下跌11%,失业率则飙升至24.9%。通缩程度及经济产值跌幅与七十年后的香港颇相接近,然而因香港的劳动市场灵活性较高,而年轻人口又缩减,失业率远较美国为低。
经年的强大经济衰退自然引起深远影响。美国经济大萧条不但助长法西斯主义在德国滋长,国家社福制度在美国萌芽,更触发第二次世界大战。
人口趋势效应
不过单是经济衰退不足以解释为何香港雇主比例持续下降。据人口普查数字显示,30至39岁具专上教育程度的人口中,雇主比例从1986年9.1% 的高峰,跌至2011年3.9%。据综合住户统计调查数字显示,雇主比率早于1985年升至10.7%的高峰,亦即最早录得有关数字的时期;是以实际上,教育程度最高人口之中,创业率跌势更比亚洲金融风暴早十年出现。
至于创业率跌势的主因,在于适龄工作人口的结构变化:一方面,工作人口年龄老化,另一方面,劳动市场供应紧张,特别是高学历一群及技术工人层面;这两大变化同时发生,造成更大影响。
近期一项涵盖83个国家及地区的研究发现,创业率与人口趋势高度相关。适龄工作人口年龄中位数每减3.5年,创业率即上升2.5%。调查中各国及地区的创业率平均仅为6.5%,这个幅度实在非同小可。
随着「战后新生代」的生育率急剧下跌,香港成年工作人口年龄中位数由1981年的32岁,升至2011年的40.6岁。工作人口渐形老化,较高学历人口的创业活动从1980年代开始减慢,而整体人口的创业活动跌势则始于1990年代,年龄中位数升势,正好解释了上述雇主比率的跌势。
近五十年来,全球发达国家及地区的人口趋势每多急剧转变。日本的生育率仅得1.3,亦即每一世代人口缩减40%;欧洲生育率平均约为1.6,亦即每一世代人口减缩20%;美国是唯一生育率达替补水平的发达国;中国生育率则低于替补水平(幸好中国已于去年修正其「一孩政策」);香港生育率只有1.2,甚至比日本还低。
日本出现「迷失年代」,一向归咎于1990年代以来的「创业精神真空」现象。日本境内300家最强企业的创办年份中位数为1930年代,反观美国则为1980年代。年龄结构是创业精神真空的一大因素,整体工作人口较为年轻与较为年长的国家相比,当然以前者的个人创业精神占优。
创业复兴动力
创意和生意头脑主宰创业能力。年事渐长,创意难免日走下坡,但身居高位的年资愈长,营商技巧则与经验俱增。年纪轻时普遍缺乏人力资本;年事高者则失去创意。
在公司位居要职,运用决策权力之余,足以累积自行创业的经验,但能否有机会掌管高位,却视乎工作人口的年龄组合。
处于人口较年轻的社会,年轻人及富创意者,有较多机会累积到创业所需的技能;假使工作人口普遍年纪较大,则有碍创意发展。问题不单在较年长者创意较低,而更在于他们占据高位,较年轻者就难获晋升,自然难以累积营商经验。
香港人口结构独特:战后大批较年轻新移民来港,适逢战后出现的「婴儿潮」,令1960年代的工作人口大大增加,这亦成为1970年代本地创业潮的一大驱动力,可惜随着「战后新生代」的生育率急剧下跌,加上成年人口年龄中位数逐渐上升, 1980年代过后创业活动渐趋萎缩。
观乎20至34岁、35至49岁、50至64岁三个年龄组别,各自在人口中所占比率的历年变化,足以印证上述趋势(见【图2】)。其中年轻人口先在1960年代及1970年代渐趋上升,但在1980年代开始渐趋下跌。展望2016年开始,这三个年龄组合在人口中的分布比率,与及适龄工作人口的年龄中位数,均会渐趋稳定。
初现曙光前景
近十年来,香港不少年轻人都感到就业及向上流动机会严重不足,不愿冒险精神的亦甚多,这些悲观的表现和行径,大都源于二战后香港人口年龄组合的演变,还幸随着「战后新生代」逐渐退休,本地工作人口的老化现象将告一段落,笼罩前景的阴霾正渐露曙光。
另一个对创业活动造成不良影响的因素是由于全球经济自1980年代以来大幅增长,形成劳动力严重短缺,尤以高技术及高学历者为甚。香港男性就业者约于1996年达至190多万的颠峰,此后大致维持不变,随后增添的劳动力主要来自女性,女性就业者人数由1996年114万增至2011年的155万(不包括外来家庭佣工),其中有不少是来自中国内地的新移民。
年轻工作者在劳动市场所占数量造成极大影响。人口中年龄介乎20至29岁的年轻男性减少的人数,在1981至1991年间为66900;1991至2001年为56100;2001至2011年预计为14400;2011至2021年预计为55400;2021至2031年预计为36800;虽然预计会于2031至2041年增加34200;但2041至2051年又复减少57100;2051至2061年减少33700。30至39岁男性减少的人数,1991至2001年为14900;2001至2011年为108900;预计2011至2021年会增加8100;但2021至2031年则会减少59600;2031至2041年则减少11100;2041至2051年改为增加15200;2051至2061年复下降62200(【表1】)。年轻女性人口减幅所以并未如此显著,皆因女性新移民远较男性为多。
为增聘人手,不少扩展中的企业都宁愿以较高待遇吸引高技术及高学历人才,造成雇员与雇主之间的收入差距缩窄,是以愈来愈多年轻人宁愿当雇员,而不愿冒风险自己创业。
近三十年来,即使亚洲以至全球经济发展蓬勃,机遇处处,但劳动人口老化与缩减,令香港年轻人(一如日本)的创业意欲反而日见减退。香港历来所谓凡事「一定得」的拼搏精神,也许只适用于1960及1970年代拥有年轻工作人口优势的时期而已,果真如此,则以政策手段招揽高技术及高学历人才,应有望扭转创业意欲低迷的颓势。
经济增长放缓,退休人口剧增,以及经济长期衰退遗害深远,以致社福为先的呼声日高,成为泛民阵营内唯一获得广泛共识的政治议程。在某程度上,全民退休保障的政治要求,正代表了越见增多的中下收入阶层港人希望政府帮助他们供养父母,减轻他们的负担的求救呼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