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于2016年2月3日载于《信报财经新闻》)
在投资推广署上周主办的创业节(StartmeupHK) 闭幕活动中,新创企业界的研究人员及从业员各抒己见,为香港迈向新创企业枢纽之路提出不少启发性意念,讨论中特别强调不同企业生态系统各具特色,在21世纪的今天,香港作为小城经济体与环球经济网络联系密切,正是其最大优势,不必(而且难以)依样葫芦,依循硅谷等国际新创企业枢纽的成功旧路,亦能在创新之路迈步向前。
由Compass、勰高(Innofoco),以及香港大学合作开展的研究发现,香港在全球新创企业生态系统的排行榜中,名列廿五,而发展速度方面则高踞第五位;排行榜上首三名分别为硅谷、纽约市、洛杉矶,特拉维夫第五,新加坡第十、印度班加罗尔第十五;有关分析并未包括中国内地的新创企业枢纽在内。
加速创业基因
21世纪经济不啻一大环球网络,不论个体、企业或政经都由种种枢纽和网络互相连贯。创新企业的临界点广泛传播,从小小的据点贯通整个网络,并使其从新配置,影响其中种种联系。
DHL可算是香港的个中表表者,当初在并未拥有任何货运机队的情况下,先在环球市场进占一特定据点,进而扩展成为国际货物空运及速递业翘楚。
香港既是环球最自由的经济体,也是一大国际金融服务及商贸枢纽,全赖世世代代企业家的努力,其中不少为来自中国内地和世界各地的移民,本地有利营商的环境、高度快捷的办事效率、法制健全、知识产权备受保障、生活多姿多采,都是吸引他们之处。
近20年来,香港作为企业枢纽的光芒虽然略见减褪,但近数年来新创企业活动渐见复兴,香港的企业似要踏进一个新纪元,Compass的相关研究结果就印证了这个发展。
人才资金缺口
新创企业生态系统的发展分为四大阶段,即「始创」、「启动」、「融合」(与地区、国家、国际网络互相融合)、「成熟」;香港目前仍处于启动阶段,Compass的研究指出,香港必需先将人才和经费两方面的资源处理妥当,才能迈向融合以至成熟的阶段。
香港自然要着力培育及招揽新创企业人才,但在全球化及科技日新月异的大前提下,凭着人脉与数码科技的联系,身处不同地域者亦可合作无间,香港实可轻易网罗遍布各地的人才,况且移居世界各地且通晓英语的香港人不计其数,本地新创企业大可各出奇谋,聘用人才。
关于科技才能,换个角度来看,时下全球创意无远弗届,已远超货品及服务买卖的范畴,而扩展至专利、商标、版权、品牌,以及其他知识产权的交易与合作。据有关研究发现,除却全球在研究方面领先的五大经济体(即美、日、英、德、法),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成员国的生产力增长,有超过九成以源自海外的创意为基础。
时至今日,只要是有利国家繁荣,科学发现与科技突破都已经不论出处问题只在谁能加以商品化而已。由此观之,香港不单需要科技人才,还需要设计师、产品拓展、市场推广,与及明白科技、创新之道,而且精通商品化的专才。在推动新创企业及创新业务之际,必须明白上述皆为不可或缺的人才,从而考虑在科技及研究人才培育方面之需要。
在经费不足问题上,不少持份者认为风险资本匮乏只属香港新创企业生态系统发展初期的自然现象,只要累积到足够的优质发展项目,自然不乏本地或海外投资者,资金流入当不成问题。
其实近一年至一年半以来,「天使投资」方面一直维持稳健发展,来自家族公司以及高额净资产人士的第二代表现更见突出。特区政府建议成立总值20亿元的「创科创投基金」,旨在以配对方式与私人风险投资基金一起投资于新创企业,当可促进本地的创新及科技发展。
创业枢纽定位
美国硅谷的发展模式,一直是创新带动经济增长的主要模式,香港欠缺规模,难以效法硅谷模式,中国内地则未具充份有利创业及生活环境的优势。
缺乏规模,香港唯有在全球经济网络中另辟蹊径,驱动港人以才能、热诚及其人脉建立可立足于世界市场的新创企业。以下是须着意的特质:
一、善用服务型经济的优势
本世纪是趋向服务型经济的年代,货物生产将逐渐转移至低工资地区,或以机械人辅助生产;服务增值为客户带来新体验、确保表现质素、有效减低风险。
创新方面,将同样在技术及非技术的层面全面加速,服务业(例如金融服务、教育、医疗、饮食、旅游及物流业)本身固将如此,而制造业亦势将「服务化」。以旅游服务业而言,唯有香港曾经建立足与美国品牌分庭抗礼的世界级跨境公司,实在殊不简单。
可见香港新创企业不宜以科技为发展重点,反而应着力发挥在商业模式和程序创新两方面的优势,进一步施展客户体验创新方面的专长。
二、开展「超级联系」
联系力可算是全球化、数码化,与及知识经济年代的新竞争优势。香港长于落实、调适、扩展意念方面,具备「超级联系人」的条件,足以贯连意念、资本、人才、生产设施及市场等将全球加速器兼物联网(loT)平台如Brinc等公司引进香港。
这其实与上世纪香港一直扮演商品及服务包装者兼整合者的角色分别不大,只在于香港今天须转为经营较高增值的商品及服务,包含较重的科技及创新成份,关键系于为旧经济注入新经济思维。
香港要发挥超级联系人的功能,就不能只以内地大门自处,固步自封。事实上,在越来越多持份者眼中,香港不应纯粹担当内地大门的角色,而应成为新创企业的加速枢纽,协助实现有关建立与拓展国际业务的鸿图大计。
三、提供试验市场
创新活动涉及多个层面,既具科技层面,同时亦具态度及行为层面。任何新产品、新服务,须有勇于尝试的顾客,才有出路。香港作为国际都会,很能接受新意,且东、西方思维兼容;虽然本土市场规模不大,但却有一大批能经常紧贴潮流并推崇时尚的拥趸,香港群众勇于「赶潮流」,又成为「潮流通」。凡此种种,皆为内行人不可或缺的特质。
香港可作为新商品、新服务投入亚洲或欧美市场之前,先行加以调适之地,香港是全球最大旅游目的地,一向有「购物天堂」的美誉,今后将进一步发展成服务销售中心,而服务创新可带来高增值。美国星巴克集团虽是全球首屈一指的咖啡连锁店,至今却仍未攻占意大利市场,皆因未及该国境内的咖啡店为顾客提供的咖啡体验,可惜意大利的咖啡店始终未有藉服务创新扩大规模,只维持一贯经营传统,但在本土则足以击败星巴克。
建立新创企业生态系统并非一蹴而就,香港在这方面必须假以时日,才能迎头赶上。聚焦于以下四大方向,应有所帮助。
一、加深环球足印和联系
新创企业必须不囿于本地市场而放眼国际,本地大学亦应促进与世界各大新创企业枢纽中的院校的交换计划。
政府应启动持续性全球市场推广计划,为香港打造国际「新创企业超级联系与加速枢纽」品牌,招徕海外人才,并在此成家立业或作为第二基地。为此,政府亦须同时放宽入境限制,鼓励设计、市场推广、产品开发等方面的海外优才前来工作。
二、营造创新需求
新创企业生态系统的活力,主要取决于创新需求,一次性拨款对新创企业建立可持续业务的作用不大。不论公私营界别都要明白到与新创企业合作的好处,香港已有一些大机构开始寻求与新创企业成为创新方面的合作伙伴,此举不但值得鼓励,更应广为宣传。
要扶掖这个生态系统,必得采取市场主导的策略。在公、私营界别制造创新需求,亦同样重要;对此政府应勇于尝试及推行。
三、规管促进并施
新创企业本质上既具颠覆性,业务模式亦多偏离常规或传统路径。决策者及规管者须明白此一本质,在容许其颠覆常规的同时,确保公众利益受到保障。
在全球瞬息万变的环境中,政府在检讨并更新金融服务等行业的规管架构时,应较为积极进取,以追上科技发展;入境部门则须对新创企业需求保持敏锐触觉,以便采取灵活快捷的批核措施。
香港肯做实干的精神和勇于创新的能力无复当年,此一观感在不少人心目中逐渐留下印象,在一定程度上系于年轻劳动力增长放缓之势。劳动力供不应求,迫使雇主以高薪争取年轻人才,难免打击创业者招聘本地人手的意欲,有必要从海外延揽足够人才。
对于整体经济而言,新创企业对促进创新极其重要,本地经济由效率带动模式转为创新带动模式,必须假以时日方能奏效。要是政府未能及时采取果断行动,则难望有所成就。
四、变革从心出发
香港在中小学阶段的科学、技术、工程、数学(STEM)教育方面,均见落后于全球各大新创企业枢纽。本地的大学入学资格过于轻视STEM方面的学识,反而英文、中文、通识三科则列为公开试的必修科;对不少中、小学学生而言,这三科已占公开试科目几近半数,若要对此作出变革,实有必要尽快重新修订教学课程与大学入学要求。
香港若要成为亚洲新创企业活动枢纽,从政府、商界、投资者,新创企业以至家长、年轻人,均须彻底改变以往心态。香港既有的成就,在一定程度上端赖其快捷、高效、务实的商贸文化,今后仍须加以发扬光大,使之成为本地创新及新创企业的动力,而非阻力。
无论新创企业抑或投资者,都靠一腔热诚和坚定不移的决心来解决世上难题。香港要确切掌握成功基因,必须以自身作为商贸枢纽的历史优势为基础,需同时着眼于环球市场发挥与全球包括中国内地网络的联系作用,激发本地创新及新创企业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