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於2017年2月15日載於《南華早報》)
綽號「長毛」的立法會議員梁國雄宣佈將會爭取提名,參加來屆行政長官選舉,基於原則問題,他要求泛民選委不應支持任何親建制的參選人。
他一反其在過去兩屆特首選舉的一貫立場:「不投票、不提名、不參加小圈子選舉」,他的參選標誌著對現行政制安排的譴責,鼓吹在政治、道德層面對建制毫不妥協,鬥爭到底。
代表著政治左派,梁國雄對資本制度深深痛恨。他的目標只在反叛、不在管治。他心知泛民陣營現已掌握特首選委會四份之一選票,今年內又或在2022年之際有望左右選情,影響結果,帶來轉變;市民縱然仍未有投票權,卻也抱持類似期望。
他驚覺泛民陣營為達影響特首選舉的目的,認真參與提名及投票過程,更恐怕大部份泛民成員會積極參與其事,令邁向革命目標的動力頓減,日後難望在陣營之內培植左翼勢力,反而引領群眾步入改革之途。
梁國雄的參選舉動,無疑旨在爭取主導泛民陣營的道德,而非政治層面上的話語權,是為了銳意為左翼運動爭取曝光、保持聲勢,亦為了在特首選舉中表露年輕世代的政治影響力及其民主傾向。
左派影響力歷久不衰,其許下的承諾也別具誘惑,委實不容忽視。
左派認為世界財貨分配不公,非人類天性使然,應歸咎統治階級以篡奪手法謀取私利。此派中人以反對建制權力作為本身定位,認為是致力為自洪荒世界以來一直備受壓迫的一群建立新秩序的領頭人。
左派提出兩大理據支持其目標:「社會公義」和解放。
當前左派所指的「社會公義」,呼籲「一視同仁」(respect as an equal),而非「同等尊重」(equal respect)。這「社會公義」,並非在自願情況下個人交易的公義,而是在計劃強制下,包括個人透過從市場公平交易所得收穫也要剝奪的「公義」。
如此的「社會公義」論,其是擴大社會怨忿及使之合理化,演變成一種存在主義、「天下人負我」的姿態;取態若此,亦即拒絕於現行建制尋求解決方法,而是要奪權以推翻現行制度。
左派提出的另一出路何在?
說到底,十居其九是只求反對和負面!至於「解放」、「平等」,或「社會公義」等遠大目標雖或偶爾提及,卻口惠而實不至,始終流於抽象層次,有待認真考究。
英國著名馬克思主義史家Eric Hobsbawm爵士,亦曾一度對社會主義的往績心生疑問,寫下如此評語:「即使左派須對新社會加倍研究思量,也絲毫無損新社會的吸引力和必要性,而反對社會現狀強而有力的理據亦不會減弱半分。」
聚焦香港政局,泛民曾以「公民提名」此一民粹式口號,堅拒就特首選舉的政改安排提出具體建議,結果左翼得以騎劫整個泛民陣營,香港至今仍陷於為特首選委會而爭論不休。
過去三年的政局發展,無疑令市民大失所望,大眾寄望平息政治分化,在社會各界重建可行的合作關係。事實上,要改善現狀,必需先化解行政與立法機關的矛盾。
先決條件在於改善管治的共同利益,千萬不可以鼓吹政治僵局。泛民陣營若能加強團結,免受制於左派,為衷心推行政改者創造條件,降低參政門檻,全民普選便有望在可見的日子內落實。
選委會內的新委員可會作出明智抉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