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于二零一八年九月二十六日载于《信报财经新闻》)

 

无形资产之冒起

 

自十八世纪英国工业革命开始至1990年间,商业投资向以收购实质资产为主,例如机器、工具、计算机或商业楼宇。如有公司清盘,此等实物即成为其剩余价值。此期间内,有形资产一直是统计师衡量国家经济健全水平时,唯一计算在内的商业投资。

 

但其后无形资产投资包括构思、设计、研究、企业特定人力资本、客户网络等逐渐增长。在以美国和英国为主的一些发达国家,无形资产的商业投资已超越实体资产。

 

这一变化影响深远。无形资产的「经济属性」与有形资产不同,富含非实体资产经济体的表现应有别于「有形密集型」经济体。由于许多统计指标并不包括无形资产,因此分析员和决策者缺乏用以解释某些经济现状所需的资料。

 

1990年以来的新经济变化,主因在于讯息和通讯科技革命从根本上大大改变了资本经济;它促使全球价值链冒起、加速全球化进程,令各国能向外输出生产能力而非只限于制成品,且能跨越疆界,交换构思。

 

「资本」 (Capital) 是马克斯在1867年发表著作《资本论》(Das Kapital)所创名词,其意指为主人(资本家 Capitalist)创造财富的机器,已不再是新经济的推动力。构思和创新安排之道才是新资本,亦即无形资本。

 

何谓无形资

 

无形投资和资产包括软件、数据库、科学研究、矿产勘探、创意作品、设计、培训、市场研究、品牌建立、业务流程。科技公司和共享经济公司是典型的「无形资产密集型」企业,最佳例子莫过于设计独特的Apple或以司机网络为核心的Uber。

 

有形资产则指建筑物和结构、信息科技设备(计算机硬件、通讯设备)、非计算机机械、装备和武器系统、车辆等。

 

1977年,一家健身公司的资产会是运动器材、储物柜、接待台。 2017年,其中实体资产除加入了个人计算机之外,与1970年大致相同;但公司业务现在仗赖更多无形资产,例如支持计算机运作的计算机软件或特定健身课程的设计。今天的健身公司老板甚至可以向完全独立的外间公司(毋需设有健身室或聘请教练)购买许可证,开办由它们设计的健身课程。

 

同样,许多现代超级市场的资源,例如雪柜、购物车、货车,都与往日的杂货店类似;不过超市现在已采用各种无形资源与工具,例如计算机管理供应链、员工守则规程、库存追踪系统。

 

今时今日的经济新意并不在于构思本身,甚多上佳构思都是非实体的。构思确是极具价值,但不以实物形式存在,这带来翻天覆地的改变。Apple这家当今全球最具价值的公司,几乎并不拥有任何实体资产,它的无形资产:将设计和软件融入品牌之中;才是创造价值的关键。

 

自1990年以来,美国的无形投资已超越有形投资,英国则从2000年起,朝同一路向进发。但在欧陆各国,有形投资仍较无形投资为多,尤以西班牙、意大利、德国为最。

 

这现象至关重要,皆因无形资产的属性与有形资产压根儿不同。掌握其中差异,或有助于解释现代经济的部份现象,例如不均加剧和生产力放缓。

 

无形资产的会计惯例

 

在公司和国家的会计项目中,很多种无形投资都没有计算在内。公司帐户中,无形投资的典型处理模式有四种:(一)如属公司拥有,列作支出,并非资本项目。(二)如属买入项目,则会估值和折旧。(三)如公司已售出,则列作「商誉」估值。(四)某些软件和研发的开支可在特定情况下,例如在开发阶段后期,加以资本化。

 

由此引致的后果之一,在于若以资本回报率计算,进行大举无形投资的公司盈利异常可观,即销售额庞大而资本甚少。但若遗漏计算无形投资,就会低估GDP。由于投资变化是商业周期的早期预测因素,因此亦会忽略未来产出和生产力的早期信号;例如中美贸易战增加不明朗因素,令无形资产投资减少,以致未来增长将逊于未将无形投资计算在内的标准经济模型预测。

 

无形资产的经济属性

 

无形投资在四方面与有形投资有所区别:

 

(一)无形资产是典型「旁置投资」;企业通常可将机器等实物易手,却难在二级市场上转售无形资产。机构投资于无形资产的独特需要,通常足以启导而创造此等无形资产,这种量体裁衣式安排导致无形资产较难转售,亦使之较难藉抵押取得银行融资,因银行对无形资产提供的抵押选项较少,不易提供融资服务。

 

(二)无形资产往往产生「溢出效应」。因为知识投资与经济学家口中的非竞争性货品(non-rival goods)投资相似,可被其他人重复取用;对手可轻易抄袭非实体投资,例如生产流程。企业处理溢出效应的方法是充份利用其无形资产,从其他公司的构思中汲取价值。例如Apple公司以竞争对手的失误为鉴,加上基于国家资助的研究而发明iPhone。

 

(三)无形资产具「可扩充性」。有别于机器或办公室,企业可在许多不同地点同时利用无形资产。例如,星巴克在同一家商店中,只能同时使用一部咖啡机,但它只需编写一本操作手册,就能在旗下每家店铺使用。在无形资产密集型经济中,擅长扩充的企业如星巴克、谷歌、微软和Uber ,将稳占主导地位。

 

(四)无形资产具「协同效应」,可与其他无形资产或实体或人类资产互动。例如Airbnb将其无形资产(宿主网络)与计算机、智能手机等实物技术互相结合。协同是溢出的敌对效应:协同效应所产生的回报促成协作,通过开放式创新的作用尤其显著。

 

业务差异

 

有形资产和无形资产在业务上的相关差异如下:

 

(一)「不确定性」— 但凡投资都具不明朗因素,但无形投资看来较有形投资更难预测。无形资产所涉风险更多,因为一旦失误,就难以恢复价值。不过基于可扩充性和协同效应,无形投资的有利潜力远胜投资于有形资产。

 

(二)「期权价值」— 一家公司即使并无从无形投资的旁置投资中,获得有价资产,却仍然可从流程中取得可资利用于未来机遇的宝贵信息。

 

(三)「争议性」— 无形资产(例如构思)为「非竞争性」商品,因为可供多家公司使用。如拥有的是有形资产,竞争对手就无从透过合法方式侵占和使用。保障构思和知识较困难,因为相关规则引起「争议」。企业力求通过专利和版权法例来索取对无形资产的所有权和控制权,但知识产权法规往往模棱两可。争议的结果之一,是公司力求罗致并奖赏擅于从有争议构思中提取所有权价值的员工。

 

无形资产的可扩充性

 

无形资产足以令龙头企业和滞后者之间生产力差距日益旷阔,究竟是何缘故?

 

有形资产密集型行业有固定回报可以扩充,龙头企业和滞后者之间生产力差距持续不变。成功或领先的企业可作业务上扩充,但在生产力上却不会拉阔与其他企业的差距。

 

无形资产密集型行业的可扩充性,则是业务回报随扩充增加。扩充业务的成功企业,生产力比落后企业渐高,以致领先企业与滞后者之间的生产力差距日增。

 

图中可见生产力最高企业与其他企业之差距日见扩大(【图】)。2001至2009年期间,「领先」企业的劳动生产力差距比率持续上升,升幅在以无形投资为主的服务业界尤其明显。

 

 

 

 

无形投资属于构思,任何一家企业使用,都无法防止其他企业洞悉,继而效法、复制,甚或提升其经济价值。互相效法有利于将构思广泛传播,达致溢出效应,反观有形资产则难望产生同一效应。若一家企业购置一辆车或一个物业,其他人不能使用;然而无形资产则无法禁绝别人染指。不可不知的是若某个无形资本投资项目失利,可影响整个行业甚或整体经济生产力下跌,继而令一国经济增长遭受挫折。

 

再者,充份证据显示,「领先」企业的雇员不论技术水平高低、待遇都较为优厚;部份原因固然是「领先」企业可罗致生产力较高员工,其实个中关键亦系于另一效应:「领先」企业往往作较多无形投资,尤以经济学家Gary Becker所指「企业特定人力资本」(firm specific human capital)项目最多,藉以提升雇员生产力,非其他公司所能及。可是为求挽留人才,这类企业不得不与员工共享营利。

 

因此无形资产密集型行业中的「领先」企业往往较集中,亦引致劳工市场工资不均程度加剧。

 

随着中国对外开放,制造业逐渐北移,在内地日益扩展,香港已转为全服务型经济体。无形经济盛行,究竟对香港经济及公共政策(尤其在积极不干预政策方面)有何影响?本栏下期再作探讨。

 

參考文獻

 

J. Haskel and S. Westlake, Capitalism Without Capital: The Rise of the Intangible Economy,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2017

Share 分享到:
Print Friendly

发表评论

电子邮件地址不会被公开。

*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