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个历史时刻探讨欧洲的未来,经济和政治层面都不可或缺。但本文专谈经济。

 

欧盟有二十七个国家,其中十七个自1999年元旦起改用欧罗(Euro),是为欧洲一体化一个重要的里程碑;但只统一了货币市场,并未同时统一各国的财政制度。

 

当时就有不少主张自由市场的学者反对此举。理由有二,一是怕一些弱势的欧罗国缺少独立的货币后,失去调整外汇价格的自主性,应付不了市场上无奇不有的震荡;二则庞大的官僚系统必应运而生。如今证实,经济学者不幸言中。若此,欧洲区能否摆脱目前货币市场的流动性困境、解决南方周边国家的偿付危机?

 

表一】是十七国欧罗区和世界其他地区最近二十年的经常账数据。头十年的1991-2000年,年均盈余37.2亿美元;接着的2001-2010年,年均盈余更激增至243.22亿美元。换言之,过去这二十年,对外不但有盈余,而且激增六倍;欧罗区不但不缺资本,而且可以输出。

 

德国是欧罗区最大得益国

 

不过,欧罗区作为一个整体对外的盈余,掩盖了区内北方核心国家与南方周边国家的深层次结构性差距。 【表二和表三】是欧罗区内赤字国与盈余国过去二十年的年均经常账。表内同时列出以美元折算的经常账数据,以及全球有数据的一百七十个国家和地区按赤字和盈余的排名(比利时缺少整个九十年代的数据)。

期间最重要的变化是,德国和奥地利由头十年的赤字国,反过来成为后十年的盈余国。其中德国更神奇地由头十年年均赤字213亿美元的全球第二大赤字国,一跃成为年均盈余1394亿美元的全球第二大盈余国。

 

头十年,德国部分因为东西统一后,为了统一两地的价格,以1西德马克等价取代东德马克,经常账赤字甚至大过西班牙、葡萄牙和希腊;但接着那十年,透过对原东欧地区外判生产和控制工资升幅,竞争力大增。十七个国家共用欧罗后,德国享有巨大优势,最近这十年的经济成长,几乎都来自贸易顺差增幅。由于欧罗区的货币政策几乎完全是为了迎合德国低速成长和压抑消费来作主导,其他欧罗国家也就要付出代价。

 

同期内,法国、意大利和爱尔兰由1990年代的盈余国逆转为2001-2010年的赤字国。那又怎样解释这项变化呢?这二十年内,西班牙、葡萄牙和希腊的赤字也扩大了好几倍,其中尤以希腊为什。与此同时,奥地利由于在政策上紧跟德国,也由头十年的赤字变成后十年的盈余。证据强烈显示,欧罗令德国得益,而区内的周边国家受损。

 

那又怎样解释欧洲目前的危机呢?一种常见的看法是,欧罗区的周边国家社会和政治制度失灵,沦为「大花筒」,与民风勤俭的核心地区差距拉大,故此没有理由要德国来收拾残局。

 

但这未能解释,意大利、法国和爱尔兰最近这十年为什么也转盈为亏,而希腊、葡萄牙和西班牙赤字大增;周边国家「一向」挥霍,但为什么在2000年后急剧恶化?德国又为什么同期内转亏为盈,而且盈余的增幅势不可挡?

 

事实上,这有另一种解释:欧罗国彼此间的经常账失衡来自共用一种货币,而且整个货币政策迎合德国的需要,牺牲周边国家。拜这项失衡之赐,压抑消费的国家就业有所增长;但若拒绝压抑消费,就只能在增加举债和增加失业两害之中取其轻。但周边国家改用欧罗后,无法控制货币政策;欧洲中央银行利用超低的利率,代弱者作​​出了抉择,令其债务激增。

 

此说无疑较为明确。若此,挽救欧罗,德国责无旁贷。为此,唯一的办法是鼓励德国人消费和投资,同时力度要足以扭转经常账盈余。但欧洲央行必须采用扩张性的货币政策,此举同时可以减少德资银行为欧罗周边地区的巨额债务撇账;只有这样,才能让周边地区恢复成长,赚取欧罗还债。

 

就欧罗国的难题,欧洲央行新任行长德拉吉(Mario Draghi)的建议很简单:财政政策如果强硬也就是紧缩,货币政策应该宽松也就是扩张。即是说,两者一宽一紧。

 

投资信心才是关键

 

如上所述,近十年来,欧罗区与世界其他地区的经常账其实大致平衡。只不过区内的实质汇率与德国严重失衡,令周边国家的对外收支逆差激增,陷入危机。只有待周边国家重拾竞争力和经济成长,问题才能化解。这需要时间。目前周边地区的结构性对外赤字太大,难以自行达成融资安排。

 

就欧罗区周边国家的问题,还要区分流动性危机和偿付力危机。周边国家的偿付危机,源于庞大的财政赤字和日积月累的巨额公债,最终必须重组债务,同时部分宽免。对其增加放款只会延误问题,导致连年滞胀,令其「破产」的威胁挥之不去。不仅希腊,意大利也必须重组债务。

 

欧罗区既然净输出资金,显然并不缺钱;周边国家借不到钱,原因是投资者担心其偿付能力。

 

换一个方式说,如果美国的加利福尼亚州出现偿付危机,加州应宣布破产,重组债务。问题若在于流动性,出现短期的融资缺口,那应该向联邦政府求助;也许更可能的是,请债主帮忙。欧洲的周边经济体亦应如是。只不过欧洲还有一个问题要解决:向外举债时,应否视为一个国家?

 

欧洲如果像美国那样,意大利作为欧洲的「加州」,也就没有理由向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或中国伸手。但如果是不同国家的组合,则任何成员都可以向IMF求助,后者也大可以要求该国将货币贬值,作为贷款条件之一。欧洲现在的一体化半吊子,市场最忌这种模棱两可的安排。

 

欧罗区不想放弃一体化的话,就必须挽救欧罗。各成员国应对区内的「加州」伸出援手。一体化纵然打一开始就是错误的选择,但市场灾难的后果更不堪设想。欧洲一旦再次衰退,全球经济都难幸免。

 

各国债务共同承担

 

这说到底是德国自找的危机,德国必须自行解决。方法是反转政策,改用宽松的货币政策,准备承受经常账的高赤字,即使拖慢国内经济也在所不惜。

 

这也就是说,用欧盟全体(主要是德、法两国)担保的欧罗债券取代成员国部分甚至所有的主权债务。德国宏观经济发展评估专家咨询委员会早就建议,成员国的债务若大于国内生产总值(GDP)的六成,超出的部分一律由欧盟联手承担。换言之,成员国只须承担头六成债务。这六成的利率即使高达7%,估计弱国也应付得了。而且,欧盟一旦为成员国的大批债务提供了担保,利率应会回落。欧盟承保的部分将会分二十五年偿还,用特定的税收来支付。

 

短期而言,这应可大大纾缓危机。只要德国等国家的纳税人不抗拒多缴税以挽救弱国,也不介意在主权债券上作高风险投资的银行得以轻易脱身。长远来说,由欧盟全体成员共同承保欧罗债务的话,需要对各国债务超过GDP六成的部分享有共管权,因为这部分债务须由全体欧罗国家承担。

 

中国借机发挥作用

 

这必然就有关的主权债券产生某种形式,至少是暂时性的财政联盟。不少人已认识到,想要长期维持欧罗的话,财政联盟必不可少。上述办法是达成某种财政联盟间接的途径。

 

欧洲若无意继续一体化,欧罗当会解体,而周边国家几乎肯定无法偿还对德的债务。到时会出现两三种货币。但危机尚未解决就恢复采用多种不同的货币,破坏力会很强。

 

不论如何抉择,德国都是输家,而且最后的抉择并非完全由德国说了算。但时日无多,欧洲须尽早告诉市场她的取向。

 

中国在上次的二十国会议上取态正确。欧洲必须当机立断,而在欧洲拍板之前,中国只会静观其变。中国为何要借钱给很可能无法偿还的欧罗周边国家?但如果欧盟要求中国借钱给德国实质担保的基金,中国相信不会有太多的保留。若此,欧洲还须公告天下,决心维护欧罗,并且继续推动欧洲一体化。

 

但这一来,欧洲又何须向中国求助?由德国借出可能也足够。只不过把中国拉进来有利于本国政治,便于向纳税人推销这个救亡大计,强调有外人承担,可以分担本身的政治责任。但中国近年活跃于全球,美国政府深感疑虑。欧盟想搞个平台让中国参与,很需要点技巧。

 

中国应借目前的危机,在全球金融上发挥更大的作用。中国是贸易盈余国,为欧罗区融资符合本身的利益。美国也应当看出,让中国在解决欧洲危机上发挥积极的作用,可借此机会建立国际互信,对各方都有好处。但说到底还是老问题:欧洲必须拿定主意,继续一体化,还是就此解散?

 

单靠财政联盟是否就足以长期维持欧罗,长远仍然存疑。一些弱国的经济和财政收支账目今后仍然会遭到冲击,而且事前很难预见。这次的危机说明,共用一种货币的话,成员国一旦遭到冲击,所须作出的调整远较货币可贬值的国家棘手得多。除非劳动和生产市场显著增加灵活性,而劳动力在成员国之间的跨境流动大大增加,这将会继续是欧罗最弱的软肋。但这不会是今天要解决的最迫切问题。

Share 分享到:
Print Friendly

发表评论

电子邮件地址不会被公开。

*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