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于二零一三年三月二十日载于信报财经新闻)

 

刚赶及史提芬史匹堡近作《林肯》落画前到戏院观赏;虽然当日观众寥落,场面有点冷清,但电影保持DreamWorks制作的一贯水平,导、演俱佳,将南北战争末期波谲云诡的政局、林肯总统力争达成和议同时解放黑奴一段错综复杂的历史,活现观众眼前。

 

电影根据Doris Kearns Goodwin所著林肯传记《化敌为盟:林肯的政治雄才》(Team of Rivals: The Political Genius of Abraham Lincoln)改编而成,其中以林肯去世前四个月内的事迹为背景,而聚焦于他在1865年1月间为争取国会通过美国宪法第13条修订案所作的努力;修订案一旦通过,就等于立宪废除黑奴制度。

 

对于描绘林肯在美国历史上的重要角色和政治影响力而言,电影实有不足之处。但在描写这位一代伟人在政治舞台上长袖善舞的天分,就无疑令人击节赞赏。史匹堡非凡的导演才华,与丹尼尔刘易斯令人叹为观止的精湛演技,令这位律师大总统跃现银幕。虽然《林肯》最终未能赢得奥斯卡最佳电影奖,令我有点失望,但由李安执导的《少年Pi的奇幻漂流》(Life of Pi)夺冠,也是实至名归。

 

名留青史功绩何在?

 

林肯因解放黑奴名留青史,是不争的事实。但历史上亦有确凿证据,证明为黑奴平权并非林肯的一贯信念;其《解放宣言》(Emancipation Proclamation)是「战时权宜措施」,旨在解放南方十个联盟州份(Confederate states)的黑奴,与北方州份无关。此权宜措施容许联邦政府充公南方联盟州份的资产(黑奴),让解放后的黑奴参加联邦军;加上征兵行动,令林肯掌握足够兵力,在内战中稳操胜券。林肯对黑奴制度的立场可从1862年8月他写给《纽约论坛报》(New York Tribune)主编Horace Greeley 的信中看出端倪:

 

「我只求捍卫联邦,若一个黑奴也不解放能办到,我就一个也不解放;若要解放全部黑奴才能办到,我就全部解放;若只解放部分黑奴就能办到,我也会照办。我对奴隶制度和黑人采取任何行动,只因我相信那有助于保存联邦;而我不采取任何行动,也只因我不信那会有助于保存联邦。」

 

这封信在黑奴问题的讨论中鲜见提起,史匹堡的《林肯》一片也不例外。1858年,在与民主党参议员Stephen Douglas竞逐伊利诺伊州参议院席位的辩论中,林肯以下的一番言论,就更令他在解放黑奴问题上的立场昭然若揭:

 

「我从不赞成采取任何措施,使黑人与白人得以在社会或政治上平起平坐;也从未主张让黑人成为选民、当陪审员、担任公职,或与白人通婚。除此之外,我还要声明,黑人与白人形貌迥异,彼此在社会和政治层面根本永难平等共存。」

 

林肯在美国历史上的重要角色,并非纯粹在于解放黑奴的义行,而是因为他创造了历史的转折点。两党治国方略受选民拥护的程度可从历来总统大选的民心向背窥见,其中有三大主流政策是美国选民所认受的。1800年至1856年期间,民主党凭其农业扩张计划,长期在大多数大选中胜出,只在1840年以大比数落败;1860年至1928年期间,共和党以其工商业发展大计在大部分大选中稳操胜券,只在1876年落败(只输了普选票数,并非大选);1932年至今,民主党则一直凭借福利主义胜选,只在1952年、1956年、1972年、1980年、1988年、2000年以大比数落败。

 

1800至1840年间,民主党的农业扩张计划以及其涵括之黑奴制度的总统选举都以大比数在普选中胜出,但当反对者明确地指出农业扩张计划等同赞成黑奴制度,这看似稳胜的局面开始动摇,民主党且于1840年、1844年、1848年、1856年均无法取得大多数票。

 

共和党一直未能以其商业发展计划(以联邦主义及辉格党〔Whig〕立场为基础)挑战民主党;后来以「自由人耕自由地」(free soil)及解放黑奴作为联合号召,才能成功和民主党分庭抗礼。1860年,在美国历史上最关键的一次大选中,林肯登上总统宝座,打破近六十年一直由民主党垄断大选的局面,此后七十二年转由共和党主持大局。

 

1860年的大选结果,即使是一场血腥内战的前奏,但从道德观点看是件好事。不过,若单把这个结果看成是民主党农业扩张计划失败、共和党工商业发展及解放黑奴方案获胜,就未免把事情看得太简单了;事实上,胜选的政治联盟是否真正代表美国当时主流的民意亦成疑问。

 

当时选民对两党的治国方略似无明确取态;即使有,亦想必倾向支持农业扩张。共和党的工商业发展政纲之所以得胜,只因务农主义日渐式微而已。不过,即使到了十八世纪八十年代,民主党务农与黑奴制结合的一贯主张仍有市场。

 

引入黑奴课题,无疑对自1800年以来民主党的稳胜形势产生重大冲击。奴隶制也确实是当时的重要课题,对此课题的立场因人而异,从单单废除此一制度,到赋予非洲裔美国人平等权利和机会的主张都有。

 

值得注意的是,林肯在其首任就职演说中,仍表明支持奴隶制。当时大部分北方民众并不反对这种制度,而南方不少奴隶主所以支持留在联邦,无非因为奴隶制当时受宪法保障而已。部分史家亦指出除因黑奴制度,经济政策上的分歧,也促使南北两方发生冲突。

 

林肯踏上政途之初就任伊利诺伊州议员,曾主张设立国家银行、以征税方式资助基建工程、设立保护性关税。虽在共和党内只是新丁一名,林肯迅即取得北方工商界支持。由于南方各州从国家银行及公共基建工程中受惠有限,此举等于要他们补贴北方。对以出口棉花为主的南方种植园而言,设立自由贸易区比加重关税更为吸引。

 

除却奴隶制,南方各州在经济政策上亦深感受北方欺压,因此要退出联邦。林肯在内战初期早已下令封锁南方港口,以打击当地经济;内战之初,北军的口号正是「保存联邦」而非「解放黑奴」,因为只有「保存联邦」,才能令北方的经济发展策略遍行全国。

 

权谋为先辩才为辅 

 

1860年上台的政治联盟由于尚未站稳阵脚,还须以政治谋略配合天时地利才行,因而对林肯的领导才能实在是极大的考验。史匹堡在电影中就最能突显林肯如何擅用其「语言权术」(heresthetic skills),维系政治联盟中共和党保守派、激进废奴派,以及失势的民主党游离分子,达致于刚获选连任后在1865年1月通过第13条修订案。

 

政治上致胜之道,在于说服他人联同己方结成联盟;胜利者虽然往往口才了得,但单靠口才并不足够;甚至会营造一些状况,在毋须多费唇舌的情况下使人自动乐于或碍于形势要与他们结党。设计形势以致胜是「语言权术」的要诀。「语言权术」是关于修辞,是口头说服力的艺术,但包含的大大超越口才和词藻润饰。修辞艺术以打动人心为尚,而「语言权术」则是用以达到权谋意图。

 

「语言权术」是一种艺术,不是科学;擅于「语言权术」者与盟友、政敌,以及招揽对象对话时,向对方连番提问,透过列举事实据理力争,再设想情景,诱导对方顺从己意达致同一结论。成功的政客无不精于此道,林肯则是高手中的高手。

 

1865年1月,林肯明白到内战即将结束,南方诸州正急谋和议,他亦意识到共和党保守派渴望和平甚于解放黑奴,即使在北方,奴隶制的支持者大有人在。有鉴于此,若未能在内战结束前通过修宪来解放黑奴,废除奴隶制就会多生枝节,甚至遥遥无期。

 

更重要的是如果未能及时废除奴隶制,就连1860年胜选的政治联盟本身亦有解体之虞,不但共和党内的激进废奴派会对联盟信心尽失,若联盟未能及时巩固势力,立国根基亦会动摇。林肯的政治联盟得以组成,有赖民主党与其支持者在黑奴问题上出现分歧。内战结束之后,假若南方各州在重归联邦后仍坚拒废除奴隶制,则难保共和党内不会同样出现分歧,情况就会变得急转直下。

 

政治手腕备受考验

 

林肯的确是有勇有谋,一心要一举达成三个目的:一、解放黑奴;二、操控南方投降的条件;三、巩固政治联盟的统治地位。

 

要成功就要先取得以重享和平而非解放黑奴为首要目标之共和党内保守派的支持,林肯于是假装同意会见南方议和特使,以免予人无意求和的口实,亦唯有授权共和党创党元老Francis Preston Blair与南方特使谈判。不过,林肯亦深明若一旦议和,就会扼杀修宪的廹切性。

 

当时林肯阁员彼此意见分歧,对林肯的处理手法显然并不支持,并指出即使党内意见一致,亦难以在国会取得足够票数,除非有部分民主党议员投票支持。部分共和党员更主张待共和党于国会大权在握时,才通过修订案也不迟。阁员似乎大都欠缺林肯的先见之明,未能洞悉政治联盟的统治地位尚待巩固。史匹堡在电影中未能突显林肯与阁员之间这方面的分歧。

 

林肯于是联同国务卿William Seward合力争取民主党人投票支持修宪。他主张集中力量说服国会议席不保的民主党人,因为他们的任期即将届满,会需要得到联邦政府的一官半职。据林肯估计,此等支持修宪的民主党员对日后连任竞选的影响亦会顾虑较少。除聘用专业说客之外,林肯亦亲自向有关民主党员展开游说。

 

在修订案投票决议日渐逼近之际,林肯巧施妙计,指示南方议和特使一直留在华盛顿以外地区候命。听闻有特使在华盛顿议和,国会中的民主党人及共和党保守派马上要求延期投票。但林肯否认有特使在华盛顿或会前往首府,使投票如期进行。

 

宾夕法尼亚州众议院议员兼国会筹款委员会主席史蒂文斯(Thaddeus Stevens)可说是当时共和党激进派的表表者,他曾这样揶揄林肯:「处事永远拖拖拉拉;俨然南方代表;经常妥协的投降主义者;我们的对头人;上主离弃之共和党 –– 吾等的党 –– 的领袖」;但即使如此,史蒂文斯却能在关键时刻,在种族平等议题上暂且收敛一贯剑拔弩张的姿态,而协助通过修订案;结果第13条修订案仅以两票之差获国会通过。

 

投票日当晚,史蒂文斯向其黑人管家覆述国会投票情景时,只轻描淡写地说:「十九世纪最重大的措施,以徇私枉法的手段通过,同谋正是全美国最正直无私的正人君子。」

 

第13条修订案的通过,不但修补了林肯党内的意见分歧,亦迎来共和时代,为美国成为二十世纪世界第一经济强国奠下稳固根基。

 

至于误导是否「语言权术」的必有特点?操控艺术又是否政治的必备元素?其中可还有顾全道德规范?留待下周分解。

 

参考文献:

 

William H Riker, The Art of Political Manipulation, Yale University Press, 1986.

Share 分享到:
Print Friendly

发表评论

电子邮件地址不会被公开。

*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