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于二零一三年十一月十三日载于信报财经新闻)

 

上星期本栏刚开展「再创香港奇迹」系列,从本篇开始,将探讨香港面临的最大考验,答案并非2017年特首直选、堆填区饱和或香港电视不获发牌,而在于若未能迅速采取有效的解决方案,香港在本世纪余下日子定会受到人口问题的威胁,并逐渐丧失国际都会中心的地位。

 

港人未能充分理解人口问题的严重性,就好比「温水煮蛙」–– 由于水尚微温,水中蛙未察大限将至,及至醒觉已经太迟。

 

本文将从数量角度探讨人口问题,下星期则以质量为重点,然后逐一衡量各种可行方案的具体成效。为加深读者对人口困境的认识,以下先把香港现况与新加坡作一比较。

 

从人口数字及地理位置而言,两地规模相若,经济发展水平亦大同小异。2012年,香港与新加坡人口分别为715.46万与531.24万;人均GDP分别为36798美元与52051美元;面积分别为1104与716.1平方里。

 

人口饱和 人力消长

 

近六十年来,两地人口增长路向各有不同。上世纪五十至七十年代期间,香港与新加坡每年人口增长率分别为3.18%与2.91%,香港增幅略高【图1】;但自八十年代至今,香港每年人口增长率仅为1.12%,远较新加坡2.51%的增幅为低。

 

1  1960年至2012年香港与新加坡的人口增长趋势

数据源:Penn World Tables Version 8

 

两地人口增长趋势不同,导致就业人口的变化。上世纪六十至七十年代,香港就业人口增长率一直高于新加坡,期间两地就业人口每年增长率分别为6.55%和3.88%;从八十至九十年代开始,形势则告逆转,新加坡每年增长率为3.19%,香港反而瞠乎其后,仅得1.92%【图2】。踏入本世纪以来,新加坡就业人口每年增幅高达4.01%,香港则仅为0.83%。

 

2 1960年至2010年香港与新加坡就业人口对比(百万人)

数据源:Penn World Tables Version 8

 

时至今日,不少发达国家因「战后新生代」逐渐老化而面对工作人口日减的威胁。发达国家中,新加坡尤其着力透过入境政策推动人口持续增长,并减轻劳动市场所受压力;香港在入境政策上却一直处于被动,以家庭团聚与跨境婚姻为本地增添人口。2012年,新加坡人口530万,劳动人口高占340万;香港人口720万,但劳动人口仅为380万。

 

【图3】显示联合国对2010年至2100年新、港两地人口的预测。香港人口预计踏入2030年代将达800万左右而见顶,新加坡人口则料于2050年代超过700万而见顶。据此预测,香港人口将早于新加坡近二十年达到饱和。

 

3 1950年至2100年香港与新加坡实际人口与预计人口趋势

数据源:联合国人口预测

 

 

老化根深 恶化难免

 

值得注意的是,截至上世纪九十年代为止,新加坡人口仅为香港人口50%左右,但现已升至75%,更料将于2050年代达到90%。透过入境政策上的积极部署,新加坡人口已逐渐迫近香港。

 

至于人口组成,香港未来人口中的长者比例显然将较新加坡为高【图4】。预计两地长者(65岁及以上)占工作人口(20岁至64岁)的百分比均会增长迅速;香港工作人口中的长者比例将于2050年代以后达到80%左右而见顶,新加坡长者比例则将仅为50%左右,远较香港为低。

 

4    1950-2100年香港与新加坡长者相对于工作人口的百分比(%)

数据源:联合国人口预测

 

香港人口老化问题远较新加坡严重的原因有二。首先,新加坡的积极入境政策向来自中国大陆的移民招手。香港虽然一直理所当然是内地移民的目的地,但一直未有使用类似的入境政策,而仅以家庭团聚兼象征式的优才计划吸纳内地移民。

 

其次,香港人口结构的变化令少数人须背负供养长者的沉重担子。归根究底,香港人口老化问题直接源于历来涌港的移民潮,包括1945至1951年的第一波移民潮,期间香港人口由60万飙升至210万;以及1978至1980年的第二波移民潮,在短短十八个月内涌进30万外来移民。两次移民潮均对香港人口年龄结构造成重大冲击,由此产生深远影响。【表1】所示数据说明在1950年至2099年期间每隔十年香港人口按年龄组别的百分比变化。

 

两波移民潮又以第一波影响最深,因其不但人数众多,生育率亦高,以致其下一代(「战后新生代」)为数亦非同小可,足以带动香港随后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工业化及经济蓬勃发展。

 

1 香港人口按年龄组别每隔10年百分比变化(%)

数据源:联合国人口预测

 

 

生育下滑 后浪不继

 

【表1】显示1950年至1959年间,0至9岁香港居民人数增幅高达106.6%。由于以每10岁为一组,第一代战后外来移民及随后世代的人口效应,以对角形式下移向表中右下方,而左起第一列对角方格以黄色标示。

 

从第一列黄色方格往下移,就会发现1960至1969年期间,10至19岁年龄组别的人口增长率为85.2%;1970至1979年期间,20至29岁年龄组别的人口增长率更高达105.7%。这个战后第二世代,在香港以出口带动的工业化阶段为劳动市场注入大量生力军。

 

再往下移的对角黄色方格,显示1980至1989年期间,30至39岁年龄组别的人口增长率为88.3%;40至49岁年龄组别的人口,则在1990至1999年期间增长94.7%。由此产生的第二世代劳动生力军,不但随之成为珠江三角洲工业化的动力泉源,亦带动香港发展成国际金融及生产者服务业中心。

 

及至2010至2019年期间,战后第二世代不但届退休年龄,更在随后数十年间加入长者行列;但由于这一世代生育率低,其下一代人数势将锐减。【表1】显示1970至1979年期间0至9岁此一年龄组别的战后第三世代人口增长率跌至-13.4%。

 

战后第三世代投身就业市场之际,正是香港经济因中国对外开放而蓬勃发展。期间由于经济好景而劳工短缺,香港工资随之大幅攀升。但在亚洲金融风暴肆虐下,经济随之衰退,本地就业前景转趋不明朗,更有部分人因楼价大跌而饱受负资产困扰,以致信心受挫,不愿再承担风险。

 

战后第四世代于2000至2009年期间出生,由于生育率持续下降,这一代的人口为数更少,其中成长于破碎家庭的比率日见增加,来自低收入家庭者亦为数甚众。【表1】中最值得注意的是,每一世代对相隔二十至三十年的世代人口数字所产生的深远影响。

 

战后第一世代对第二世代人口的影响,可见于【表1】第一列黄色对角方格,其对第三世代的影响则反映于第一列绿色对角方格。表中预测推算至2100年,显示1945至1951年期间涌港人口的影响极其深远,对后来的人口趋势影响持续近两个世纪。

 

1978至1980年涌港的移民潮规模则小得多,而且影响历时较短。【表1】中另两列往下倾斜的黄色对角方格,显示2010至2019年、2040至2049年期间移民潮为本地人口增添生力军的作用。第二波移民潮后代促进人口增长的作用,及至第三世代已显得微乎其微。

 

【表1】清楚显示,除却长者组别之外,各年龄组别的人口均将于下一世纪全面下跌。香港人口老化趋势难免衍生连串问题,其中包括医疗服务、年老退休后收入及支持服务、住户人数日减及房屋需求、就业,以及经济持续增长等,涉及经济、社会层面,既互为影响,间或互相矛盾;亦包含政治性质,关乎本地政制今后的发展路向。我稍后将在本栏逐一探讨有关议题,下文先以就业问题为讨论焦点。

 

人力萎缩 优势不保

 

【表2】就香港与新加坡按年龄及性别计算的劳动参与率作一对比,可见除少数范畴之外,新加坡的劳动参与率都较香港为高。例外范畴限于年龄介乎15至24岁的男女,而新加坡劳动参与率所以在有关范畴逊于香港,大概因为年龄相若的新加坡男女多仍在求学阶段,因而未有纳入劳动人口。新加坡年龄介乎25至54岁的男性劳动参与率为95.7%,香港则为91%;新加坡与香港同龄女性的劳动参与率则分别为75.9%与69.6%。

 

2 2011年香港与新加坡劳动参与率(百分比)对比

注:香港数字不包括外籍佣工;新加坡数字只包括当地居民。

数据源:2011年香港人口普查;2013年新加坡人口

 

新加坡与香港整体劳动参与率分别为66.1%和57.9%,相差8.8%。虽然个中原因值得探讨,却一直未见有人深究;实际原因不外乎供与求两个可能性。需求方面,可解说为由于香港就业机会较少,香港人会宁愿选择不工作;至于供应方面,由于香港社会福利较新加坡优厚,宁愿申领综援而不接受低薪工作的香港人为数日增。不过,单以需求原因解释实在说不过去,因为香港劳动市场自由运作,工资自然会因应环境调节,而市场供求亦会随之恢复平衡。

 

我认为香港劳动参与率所以较低,应与福利优厚以致影响劳动力供应有关。香港大学一位同事曾告知据其最近所作统计,香港政府提供的各种社会福利计划数达221项。我亦曾于本栏3月13日的文章探讨社会福利对劳动参与行为的影响。

 

假设未来劳动参与率与2011年的数字相若,联合国人口预测可用以预测适龄工作人口及劳动力趋势【图5】。香港劳动力现已饱和,而新加坡则仍持续增长;及至2030年,新加坡劳动力应超越香港。香港劳动力将持续下降,预料到了本世纪末更将回复到1980年代水平,届时香港将优势尽失,沦为世上数十以至数百个国际城市其中之一,变得黯然无光。即使仍不失为旅游胜地,恐怕亦只会像威尼斯一般,只余旧事遗迹可供凭吊。

 

5 1950年至2100年香港与新加坡实际与预计适龄工作人口及劳动力

               趋势(百万人)

数据源:联合国人口预测及笔者预计数字

 

人口政策督导委员会10月24日发表题为「集思港益」的政府「人口政策咨询文件」,虽然对迫切的人口问题有所回应,取态却未免过于保守,以致一池温水中慢煮之蛙,仍在池中乐得逍遥,大难临头仍浑然不觉。

 

再创香港奇迹.之二

 

 

参考文献:

〈不工作的价值及其政策后果〉,王于渐;《信报》2013年1月16日。

〈收入、开支、储蓄与贫穷线的关系〉,王于渐;《信报》2013年3月13日

 

Share 分享到:
Print Friendly

发表评论

电子邮件地址不会被公开。

*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