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于2017年1月4日载于《南华早报》)

 

黑天鹅在过去一年里频频出现,最触目者莫过于英国脱欧和希拉莉在美国总统大选中败给特朗普。

 

Nassim Nicholas Taleb定义黑天鹅为具备三大特点:无法预测、带来严重后果、人们惯于事后作出解说以淡化其飘忽难测的本质。

 

以此定义,则可称为黑天鹅事件的可谓比比皆是,Google和Amazon的成功就大大出人意表、2008年金融海啸、2011年「阿拉伯之春」、2001年「九一一」世贸恐袭、1989年苏联和东欧相继瓦解、第一次世界大战、1917年俄国革命及1789年法国大革命。即使梁振英上月突然宣布不争取竞逐连任,也令人惊愕。凡此种种,事前既莫能预见,何时会发生更是无从估计。

 

黑天鹅现象屡见不鲜,何以世人始终非在事到临头仍不察觉?

 

部份答案在于世人往往惯性将既有的知识和经验,引伸至未来的事件与经验,是以对罕见新奇的事不知所措,又或后知后觉。世人的思维每多局限,只能根据所见与所知作出判断,想象力受制于传统智慧。

 

要能预测黑天鹅,必先撇开细节,综观全局,同时把未知的事物一并考虑。这绝非易事,即使具备各类精密楷模、大量可资参考数据的专家,亦难逃堕入自己用以预测的规条或程序的陷阱。

 

不过,重大变故在所难免,且由于每多始料不及,通常都有严重后果。

 

世事如棋,实非局限于人们想象之中,罕见与似是不可能发生的事件,实在是某些潜在乱局的表象。在市场方面,这反映供求结构失衡;在社会层面,则显示制度安排运作失常。

 

Tim Harford的著作《杂乱无章:脱胎换骨的凌乱威力》(2016年出版),可说正合时宜,藉以表扬人生中杂乱无章的微妙之处,说明零乱如何重要,世人为何加以抗拒,又为何倒应欣然接纳;又解释我们普遍推崇的创意、机灵、韧性等人类特质皆由凌乱、混乱、杂乱而生,且互为因果。

 

Harford心目中的「乱」,在于心灵而非实质层面;并非说乱是好,也不是鼓吹杂乱无章,不受规举程序束缚、兴之所至任意发挥想象,游戏人间,放浪形骸的作风;而是在于针对僵化规条,无论规条过于杂乱抑或过于整齐,过度僵化都有损人性。作者劝人要「迎乱」,其实是劝人要重拾自主。

 

作者在书中指出,「人生根本难以操控;人生本来就很紊乱。」以为处事可以一成不变地响应,到头来只会一败涂地。

 

最发人深省的信息,在于领悟到即使未必是自己所愿,但紊乱以至让自己当家作主,抛却规条标签是重要的,最能发挥脱胎换骨优势的,也许就是个人打破一直以为行之有效的各种成规,采取紊乱之道。

 

人类本能地依赖所识所见,有所遵循毕竟较破格行事容易。人性本身是紊乱的,倚靠常识规则或卷标,往往比细致入微的分析来得容易,但结果造成人人想法离奇地接近,宛似「公论」印证「自我想法」,这也正是社交网站的所谓「回声室」(echo chamber)效应。

 

有乱就有黑天鹅。紊乱令我们能突破框架去思考,找出解决经济失衡或社会失调的富创意方法。

 

是以即使思想自由、理念崇高,亦难以在紧要关头,真正发挥紊乱中的独立思想,冲出紊乱。各人内心深处都不喜欢既有的信念遭受挑战,于是放弃尝试。Harford奉劝读者万勿放弃:「我们必须相信,努力的最终目标是值得追求的。」他向读者传达的真正信息是:并非在需要自主时才争取自主,而是在不自主更觉舒坦时才更应争取自主。

 

黑天鹅近年所以频频出现,乃是世界各地乱局频生的表象。可是,世人惯性以昔日目光视之,依循过去的治乱方式来制订今日的解决方案。

 

全球化2.0版的效应,与全球化1.0版是否相距甚远?在贫穷、不均、经济机遇方面,两者的效应又是否一样?

 

我认为新旧版显然迥异,为何坚持以过往方法解决当下问题?是时候突破「自在区」(comfort zone)了。

 

Share 分享到:
Print Friendly

发表评论

电子邮件地址不会被公开。

*

code